Will 发表于 2023-11-10 22:53:41

自由之巅第二期高山教练公益培训班培训小结-张宇轩

参加自由之巅高山教练公益培训对我来说是一次意外惊喜,很早之前就看到了培训报名的通知,但是由于自己攀岩能力不足,自觉无法达到要求,所以遗憾没有报名。不久之后,看到自由之巅的教练招聘贴,一直以来的高山梦再次被点燃,抱着尝试的心理投递简历,经历了3周多漫长等待,终于被通知可以参加面试,而面试正式本次培训活动。于是,得偿所愿。      虽然对这次培训无比期待,但看到培训日程和装备清单的时候还是忐忑起来。在高山运动方面,我所有的直接感受都来源于纪录片和人物传记,十分理解高山魅力背后需要付出的艰辛努力,但作为一个纯新手小白,看到纸上堆砌的技术、装备名词,还是不免心生畏惧,无从下手,尤其是发现所谓的“个人技术装备”我一个都没有且完全不认识它们的时候。      时间过得很快,开班的日子到了,来到自由之巅公司所在地,立刻被院子里的攀岩墙吸引,作为一个长时间耐力运动爱好者,我深知平日计划训练的重要性,看到了那面攀岩墙,仿佛看到了这里的教练工作、训练、生活的场景,我开始憧憬为了高山训练的日子。      优秀的团队总是简单高效,简单的认识之后,晚上出发训练场,入住本地农家乐,条件简陋,但是到训练场十分钟车程,除了训练和理论培训,啥也干不了,多么存粹的驻训基地。唯一遗憾就是本次培训禁酒,每天训练完成后的快乐少一半。      第一天上午的理论培训信息量很大,几乎都在手忙脚乱的做各种记录,应对新知识可能还好,要动手操作的真是绝对弱项,尤其是面向老师,模仿打绳结,老师的手灵动飞舞,我却仿佛眼、脑、手,三方分离。当然,之后绳结的训练几乎成了在训练场期间的噩梦。我也有自己应对的办法,笨鸟先飞,房间里多练,每天抓着绳子睡着,抓着绳子醒来。      挑战同样存在于训练场,刚刚接触攀岩没多久,岩馆里看到各种颜色、形状的岩点还能勉强考虑怎么出手、怎么上脚,到了岩壁面前,我甚至觉得,它是光的。两天半的时间里,用冰镐、高山靴、冰爪、攀岩鞋连番与它搏斗,但是,不管多么奋力,我依旧是全班攀爬最差的。想想,虽然沮丧,但是很合理,本来就是一个大体重、平衡协调很差的人,地面动作都无比笨拙,何况要上墙。不过,如果这是高山必须的技能,我会一直练习,以我过去工作、训练的总结,“人没有外在于自己的标准”,可能天赋决定了上限,但我至少应该用训练努力提高下限。幸运的是,本次培训的特别指导李兰老师,给了我很多方向性的训练建议,攀爬能力也将会是我这一次培训后努力提升的方向。      除了攀爬技术、保护技术、岩塞使用等等理论加实操的科目,印象很深的是练习沿路绳上升、下降的那个下午,一套操作包括很多动作组合以及注意细节,一遍下来,觉得自己已经完全记住了,但往往决定成败的就是细节,在前五次的操作中,每一次都会有不一样的错误,最严重的一次,穿过ATC的绳索竟然没有挂入主锁,我自己也是惊出一身汗,教练说,“我知道你这时候可能脑袋一片空白”,想想确实如此,如果是在高海拔,如果身体已经极度疲惫,能下意识操作的只有肌肉记忆下的本能反应。对于细节的关注,其实一直贯穿着整个培训及考核,我没有因为爬不上岩壁而被教练批评,却因为错误动作被喝斥退回重来。我知道这种要求是从开始就建立起良好的习惯,“错误的动作一次不要做,正确动作模式的建立靠反复的记忆与练习”。所以当教练要求我们练20遍的时候(虽然因为初练速度太慢只完成了7趟),我非常认同这种练习方式,事实证明,在反复的练习与纠错下,动作模式才一点点建立与巩固,同样感谢那个下午蹲守在保护点前不断发现我们错误并细心纠正快4个小时的教练团队!      在理论讲授与实践教学之外,教练们也在传播他们自己对登山运动的理解。李宗利老师用“两根绳如何打结连接”的问题引出了他自己的登山观点,“要用最简单的办法解决复杂的问题”。如此这般建立一些基本的登山逻辑,可能更容易引导我们面对具体问题时找到自己的解决方法,而不是一味照搬书本。      与教学内容、老师同等重要的还有一起学习的小伙伴们,总是可以感受到身处一个团队是幸福的。白天一起训练、清点装备,晚上讨论笔记、练习绳结,还有考前一起复习、答疑。久违的学校里的氛围感不断撩动着中年人青春的回忆,有了小伙伴们的帮助,学习的效率也大大提高,更让人兴奋的是这些小伙伴还有可能成为未来一起登山的同事、兄弟。培训的时间转眼过去,此刻,在车上写下这篇总结,用简单的文字记录过去五天的点滴。自由之巅优秀的教练团队、勤奋的同学们、丰富充实的培训内容让我收获颇多。我看到了遥不可及的高山梦隐约有一条通路,有可能,有一天我真的可以触及到它。
页: [1]
查看完整版本: 自由之巅第二期高山教练公益培训班培训小结-张宇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