逍童:2021年 单人solo小贡嘎报告
单人solo,重返小贡嘎 ,I want to keep looking for the unknown and try to redefine myself through the way I climb. 我想要一直去探索那些未知,希望通过不一样的攀登路线和攀登方式重新定义自己。—— David Lama▲小贡嘎
小贡嘎,位于四川康定日乌且沟,海拔5928米。我早年在贡嘎环线徒步中,看到此山金字塔形的山体,就产生了攀登兴趣。
去年12月,我和飞哥尝试过一次小贡嘎新线路的攀登,当时因为各种原因,只到达5500米的位置。
虽然没能完成,但积累经验是难能可贵的。也促成了今年solo的一些想法。
▲2020年小贡嘎考察攀登
以下为本次攀登的线路图。注:这次因为单人solo,拍摄的图片资料有限。为了大家能直观的感受线路,会采用上一次攀登我们所拍摄的图片。请大家注意标注。
▲小贡嘎“毕业之路”D-/V/M4/rock5.7/AI2/65°/1200m
原本我对solo是有些抗拒的,我自视是一个贪生怕死的人。solo也不是我的本意,而是迫于无奈。
转念一想,solo也是一次全新的尝试,探索新事物本与我的攀登理念也相吻合。合适的时间里,公司其他小伙伴去了中山峰,单下来的我也就加深了solo小贡嘎的想法。
▲两岔河拍摄
攀登准备出发前,我对着天气和山峰图片反复研究,计划线路和去年的基本一致。最担心的还是大风天气。
反复权衡后,和好友(兼后勤保障人员)杨善卿(熊二),决定在11月9号前往康定。预计10号到大本营后再做攀登的考虑。
▲日乌且沟口徒步进山
装备带了一套机械塞,4根冰锥,一套岩塞,一条60米半绳,40米辅绳,快挂5个和其他个人技术装备。考虑到可能会bivy,我还携带了一个三峰的露营袋。食物准备我都是按自己喜好来,一般为常见的高热量食品路餐和泡面。
进山
11月10日,日乌且沟良好的接近性以至于我们徒步了3小时就到了牛棚子,看着远处的小贡嘎,心里多了一丝感慨。
这一年过得真快,一年间去了很多山,体能技术经验都有提高。四去中山峰无疑是对自己提升帮助最大的。不知这次攀登小贡嘎会有什么感觉。
▲2021年5月和老师攀登至中山峰6400米冰壁处
▲2021年4月对壮马合壁新线路的攀登
11月11日,熊二负责帮我留守营地,和我一同去了海拔4650m的c1。到c1是下午3点,早早烧完水吃完泡面就准备睡去。计划第二天凌晨时分出发冲顶后尽量在天黑前下撤回c1。
▲c1的双人帐篷
这一夜睡得并不好,风声很大。第一次solo自己的心理负担很大,大脑会不自觉地闪现可能遇见的各种情况。事故现场及事故报告的图片像幻灯片一样不停在脑子里播放。
闹钟响了,到了该起床的时候。可我不想起来,我甚至有些抗拒。10来分钟后熊二提醒我,该出发了,我敷衍着说“再躺一会儿”。他也似乎察觉到我有些状况,便没再多说什么。就这样我一直同自己的思想做争斗,也不知何时,我又陷入沉睡。
开始攀登
一觉醒来已是上午11点,天下起了毛毛雪,朦朦胧胧的天气甚至连顶峰都看不见。但值得庆幸的是这时没什么风,我做出了这时候出发的决定。烧好开水清点好装备,简单吃了一袋泡面,我便开始了攀登。出发时间是12点30。不知为何,昨晚一切的顾虑,皆从踏上线路的一瞬间就消失了。现在的计划是抵达山脊位置露营第二天冲顶然后下撤。
▲线路起步位置的碎石坡
一开始破碎岩石上有一些积雪,加上风的影响在雪的表层会有一层硬壳。在稍不注意的情况下,脚就会卡进石头缝中,所以爬升的速度较慢。
▲沟槽的位置
▲即将回切到西北山脊的雪岩混合路段
随着海拔爬升坡度也渐陡了起来,地形从较大的碎石变为雪岩混合。为了减小落石击中的风险,我决定从之前的沟槽线路上到左侧小山脊。小山脊在上攀时有非常好的手脚点,难度大致与勒多曼因西山脊相当。再往后就开始往右回切到主山脊上。
今年线路上多了很多积雪,之前很多岩石路段都有冰雪覆盖,难度会有增加。
▲回切到西北主山脊的混合路段(去年飞哥拍摄)
在无保护的状态下攀登心理压力大了不少。如果从这里掉落,几百米的悬崖非死即残。
话说怕什么来什么,一个看似是山体一部分的手点,在我用力的一瞬间松脱掉落,我当即就呈现出一种攀岩开门状态,整个人仅靠右手冰镐拉住。
我努力稳住身形,生怕镐尖滑脱。好在有惊无险,我迅速又小心的通过这第一处难点。
▲翻上第一难点后
第一难点后经过100米的混合路段上升到达第二难点。这是一段直壁,甚至有一点点仰角,很强的暴露感。唯一可攀的只有一条裂缝。
胀手胀脚在这里行不通,寒冷的天气会让你手冻伤,高山靴也做不出那种动作。第一难点掉落的话是非死即残,那从这里掉落就是必死无疑了,全村人都会去你家吃席的那种。
▲第二难点的直壁
到达这里我的内心压力巨大。经过刚才的有惊无险,我更加希望用稳妥的方式通过第二难点。在这里掉落的后果是我无法承受的,于是我拿出机械塞开始了aid。
▲第二难点的直壁aid
20分钟后我翻上了这直壁。
60米混合线路、50米雪坡后,我抵达了山脊露营点,时间是下午6点。因为山脊相对平坦,我只花了十来分钟就清理出一个平台,取出露营装备及炉头开始烧水修整。
5个小时爬升700米,如果是两个人互相保护,在这个线路是很难实现的。
▲b2营地与顶峰的合影
由于是山西北脊,受西风影响很大,一晚上都是呼啸的风声。幸亏有露营袋可以抵抗一些,点火烧水时几乎是把炉头放在睡袋中的,不然风是不会给你机会把火打着的。吃过泡面后便躺下睡了。
▲在山脊位置bivy
一晚几乎都是浑浑噩噩的状态,也不知道到底有没有睡着。
接近凌晨4点,我便开始烧水,准备好一切莫约在4点半出发。天气很冷,头灯在低温下开始闪烁,我换上备用电池后情况得到恢复。
▲雪坡处
接下来的路段是约200米的雪坡,最陡处超过65°。前半部分雪况良好,后半部分出现风雪板下软雪的现象,雪最下面是岩石光板。这样的情况极有可能发生雪崩,我的动作也尽量轻,但在一系列权衡过后,我还是硬着头皮继续了。
▲通往西北面的雪坡,明显看出有风雪板
越往上雪层就越不稳固,但我知道,越接近西北面被雪崩打下去的可能性越小。于是我加快了速度,最后10米基本是冰爪前齿卡住雪下岩石,身体趴在雪面挪动上去的。
翻上西北面,风大了很多,气温也明显下降了很多。在休息的几分钟里,身体开始不自觉地发抖,我便又开始了攀登。
又是一段近200米的蜿蜒雪坡,最大坡度在55度左右。值得庆幸的是雪况很好,基本都是硬雪。
▲雪坡与岩石交接处
一个小时后,我到达了雪坡末尾和岩石交接的混合路段。预估海拔有5750米,风很大,手脚冰凉。后面就是通往顶峰的最后的冰雪岩混合地形路段了。难度不大,坡度在60°左右,长度约150米。
▲5750处向下俯瞰
顶着寒风继续攀登,没有突出难点,但手脚一直热不开,就更容易酸胀。在中途累了,就将扁带套入石头,挂入保护。每次短暂休息后,都因为太冷不得不继续。
在经过一个多小时风中战斗后,线路右侧的大石头终于出现在面前,这就意味着顶峰很近了。
我取出手机,关闭省电模式打开GPS准备测量一下海拔。就在掏出手机的这两分钟时间里,电量瞬间从60%掉到30%,之后到0。
看到定位成功后我迅速按下截图,随即手机就因为低温牺牲了。
▲当时的海拔截图
回过神想将手套重新戴上,发现手套已经被冻硬,也管不了太多就先套上。
线路基本已完成,我在考虑要不要再上这最后这一点呢?权衡再三,决定不再继续了,感觉没有什么必要了,于是开始了下撤。此时大概是10点,阳光渐渐刺眼,我带上墨镜,但发现上面结了一层冰壳,看过去就像万花筒。
我只好对着镜片使劲哈气,摘掉手套擦它,总算是把冰擦去了。
因为手机死机,下撤均没有照片,下面就以卫星截图的形式展现。下撤过程大部分为倒攀,在冰壁下降三段,在岩石山脊垂直下降三段。单段距离为30米,消耗辅绳20米。
▲下撤线路图
下午2点,降完技术路段,5点半时回到两岔河。简单修整之后和熊二摸黑徒步8km走到电站。熊二再连夜开车回到成都。
在成都夜市,我们吃了烤羊蹄,各喝了一瓶乌苏。也不知是酒精上头还是一天下降5000多米海拔的醉氧,反正我两都挺开心的。
攀登总结这是一次大胆的尝试,对我来说安全归来亦是一种成功。小贡嘎是我心心念念很久的一座山,如今完成线路我非常开心。
希望我在今后的日子里继续保持热爱,不被现实打败。特别要感谢帮我负责后勤的好兄弟熊二。▲连夜与熊二回成都的途中后记
我大一时,曾在学校一个十分隐蔽的角落,看见了柳志雄纪念碑。
当时很好奇柳志雄到底是谁,去问了许多同学和学长,他们都不知道这个人。
后来在攀岩课上和攀岩老师偶然谈起了柳志雄,才知道柳志雄是我们学校最优秀的年轻一辈登山者,也是李宗利老师的第一个学生。他曾单人solo阿妣峰获得亚洲金冰镐提名。可惜他在14年登顶幺妹,下撤时遇难了。
大三开始,因为想登山,我来到自由之巅实习,跟着李老师和师兄们一起学习。今年7月,我从成都理工大学,休闲体育专业毕业。
无论是在学校,还是自由之巅,我都应该叫小柳一声师兄。
▲我和户外专业的同学们一起去纪念碑献花
翻看公司的老硬盘,能看到许多小柳的照片。看到他爬的各种漂亮的路线,我对小柳产生了浓厚的敬仰之情。我心中总想着,应该去做一些事情,让更多的人知道和记住小柳,算是向这个素未谋面的师兄表示敬意吧!
这条线路,我取名“毕业之路”:D-/V/M4/rock5.7/AI2/65°/1200m
无论工作还是登山,我都算是初出茅庐。毕业之路,是大学生活的终点,也是一个新的起点,希望今后,能在登山道路上好好的发展。
页:
[1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