岩石与攀登策略。

[复制链接]
查看: 6456   回复: 1
2022-4-8 09:49:48   显示全部楼层   阅读模式  
            
撰文时间:2021-04-21

3月最开心的事,是去龙岩野攀了!
4月才说,因为石头的事情,
困扰我快一个月了。

*龙岩:四川乐山的攀岩基地(图为阿楚攀爬中)
0b192f9983f3f1a64313fbd4207c03d7.jpeg
回想上月,初来乍到,看到岩壁心里就是一慌…
以前也在北京白河野攀过,那儿石头和雪山上的差不多,棱角利落清晰,入手冰凉坚硬。

龙岩这儿长得就很喀斯特,弧面很多,没什么裂缝,都是凹坑,还有指洞、钟乳这样的造型。

“面儿这么光么,不敢踩…
不是,点在哪儿?“

“哪哪儿都是点,
就那儿,站起来就有!“

e7f4c465b976f0f02fa766738fa5437b.gif
“……滑“

热门线路上更是夸张,手点都包浆了。
又不是河里天天冲刷的鹅卵,
竟然包浆,(真是无情铁手)
为什么呢?

龙岩位于乐山沙湾区,回去的路上,
看到当地有一个巨大的采砂场,
不是乐山大佛那种红砂,是灰黑灰黑的。

查了一下,采的是石灰岩。



Ⅰ.岩石的种类


白河和龙岩,显然不是同一类石头,不同在哪?
首先,地球上的岩石有三大类,按形成方式分为:岩浆岩(火成岩)、沉积岩(水成岩)、变质岩。

岩浆岩年轻,刚刚从岩浆里涅槃出来。
沉积岩老祖宗了,化石埋在里面一直没变,有些都40亿年了,可谓与地球同寿。
变质岩则是石生波折,二次发育转性。

1c06fc5703ebd89d1604a6ce5214d8c0.jpeg
各类岩石和水一样,在地球上循环 《行星科学杂志》

它们内部矿物成分,结晶形态花样百出。主要造岩矿物就有7种。
硅酸盐类:石英、长石,呈浅色;橄榄石、辉石、角闪石呈深色,都比较坚固。
碳酸盐类:方解石,较软,易溶于水。
其他矿物还有很多,略过不提。

龙岩是石灰岩,主要含方解石,属于沉积岩,白河是花岗岩,主要含石英、长石,属于岩浆岩。
可见不同。

ef081251d93251915866bf9ba9c9a3fb.jpeg
纪录片《free solo(徒手攀岩)》

酋长岩就是一块巨大的花岗岩。我国很多大山也是花岗岩质地,而一个人的攀爬生涯中,可能遇到的岩石远远不止这些。


地质学家Jessica Ball粗略统计了维基百科列出的全美118个热门攀岩地区的岩石类型:
https://blogs.agu.org/magmacumlaude/2011/02/27/geology-and-rock-climbing/

花岗岩Granite (34%)
砂岩Sandstone (26%)
玄武岩Basalt (12%)
片麻岩Gneiss (7%)
石英岩Quartzite (7%)
石灰岩/白云岩Limestone/Dolostone (5%)
其他火山岩Other Volcanic (5%)
砾岩Conglomerate (4%)

其中三大岩都有涉及,好多类型,如何辨认呢


1.岩浆岩

岩浆岩,又叫火成岩,是岩浆直接凝固形成。越深入地下,凝固速度越慢,结晶颗粒越粗。

dd3854779a7c712ed89c9f59b7157505.jpeg
@sandatlas.org

花岗岩:岩浆侵入地壳内形成,在地下缓慢凝固,质地均匀耐侵蚀。
剖面能看到均匀致密的粒状结晶:透亮的是石英、白的是长石(含钾则会发红)、黑的是黑云母。

0ee0acb635865f9f27991d2d4dd7aa71.jpeg
左:花岗岩;右:玄武岩;

玄武岩:深层岩浆喷出、遇冷凝固而成。形成玄武岩的岩浆发源处更深,铁镁含量显著增加,形成的辉石、橄榄石、角闪石等矿物发黑发绿。

e63218b7d54c7ed80f224e72c8e2ef2b.gif
匆匆忙从火山口出来,通常来不及结晶,有些还会夹带气泡。所以有的极为坚固,有的极为疏松。


2.沉积岩

整个地壳虽以岩浆岩为主,但沉积岩多在地表,覆盖了大约75%的地面。
c422f8aeaec51118fa8f108889a986d7.jpeg
地表岩石被风化成碎屑、夹着泥灰、动植物骸骨等沉积下来,经历漫长的时光,逐层压实、胶结、硬化为一体。岩体上往往能看到层层纹理,记录着历史的进程。

页岩、砾岩、砂岩、石灰岩、白云岩都是沉积岩,其特性、成分,和出生地密切相关。

一片上古海域,深海处的黏土可以形成页岩,浅海可以形成石灰岩,岩边是砂岩、砾岩。
海越深,颗粒越细,
大颗的带不动,早早就沉底了。

127e8f58dc25de6759313048b915ba90.gif
石灰岩:质地细腻,主要成分是方解石(碳酸钙),是浅水丰富的珊瑚礁、藻类、小鱼骸骨变来的,会被酸性的水慢慢侵蚀。

手上出点汗,能盘出包浆也就不奇怪了。
86a1b2e3375cc5452f5ead918d8a0f89.jpeg
太湖石也是一种石灰岩,标准的喀斯特岩溶特征。

693e27fc9fb689f1471182530673f631.jpeg
西藏昌都孜珠山,则是一座石灰岩山体。

让我想起结斯沟那座无名峰,
灰黑的山体,顶部有个圆圆的小孔,
想来就是石灰岩吧(突然不浪漫了哈哈哈哈)。

石灰岩上经常能看到白色线条,因为水渗入裂缝后,容易再次沉积出方解石细脉。长期凝结也能形成钟乳、石笋等。
白云岩和石灰岩可能混在一起出现,主要成分白云石比起方解石,更不易被溶蚀。
1d6469380487eba1bcc28460cc6200c4.jpeg
石灰岩风化面雨痕式溶痕 、白云岩刀砍状溶沟
http://www.cas.cn/kx/kpwz/201804/t20180411_4641635.shtml

砂岩:海岸边可以形成砂岩,手感和沙滩砂子很像。主要成分是石英、长石小砂粒,另外一小半成分是黏土之类,不含那么多方解石。
雅丹、丹霞都是砂岩形成的地貌,乐山大佛也是一尊砂岩雕塑。

c821e3350900550aa057b51585162a23.jpeg
新疆雅丹魔鬼城,风蚀的结果

砂岩有蛋糕状的分层,表面也会有小小的起伏凹陷,但不会变成太湖石那种“瘦皱透漏“,孔穴曲弯、空髓网布的姿态,整体感觉偏庄严厚重一些。

2fbf67d3c2931d1a3ec6be1ac56f2474.jpeg
美国犹他州拱门国家公园


3.变质岩

变质岩由原岩变质形成,比如经受高温高压重新结晶、与新岩碰撞接触等等。从各类坚固的宝石,到非常软的滑石,都是变质的结果。
e8833a337edaab5ba1a8047cbf7443d8.jpeg

攀登中,地层分界处经常能看到变质岩。
左边一列,页岩能变质成板岩、千枚岩、片岩、片麻岩花岗岩也能变质为片麻岩玄武岩也能变质为片岩

fe99c8051ab3bbf3a559ee8810fe7c81.jpeg
变质过程@James St. John
右边一列,砂岩能变质为石英岩。石灰岩能变质为大理岩

648b9d900a61975eeda22aeaa1e0b292.jpeg
故宫的汉白玉就是一种大理岩

板岩、片麻岩、片岩、千枚岩,都有较细密的纹理,一看就是饱受挤压。
c7ca897a04d820b72940e113c5dfda3b.jpeg
板岩(左)片麻岩(右)

变质岩的属性部分继承母岩,部分看后天。
比如泰山产的泰山石,就是混合变质岩,可以看到岩浆侵入的样子。白色的石英长石脉体往往凸起,因为它们更抗风化。

32520b59d00cb2a0c123873c4b5daeb4.jpeg 一块泰山石
现在,我们大概可以试着辨认身边的岩石了?
城市里各种地砖墙砖啊、公园雕塑都是,比如铺地用的青石板——通常是板岩。


人造的仿石材料也很多,
别被水泥迷惑了。
不确定的话还可以上知乎。
4d47a8bda8f2cb128c33da11d7fe1cd9.jpeg



Ⅱ.岩石的特征
岩石是否足够坚固,能承受人体+装备重量的冲坠?
手点、保护点什么情况下会被拉爆?
各类岩石线路有什么不同?

这和不同岩石的各自特征有关,其实攀登类教材提及甚少,各类攀登报告也能感觉到这件事大约是细枝末节,又或者是无需说的常识?

无所谓了。

最重视这块儿的是《登山圣经》,它将高山地质单列一章,并认为是“必备的基础“”能分辨出基本的岩石类型很重要,因为它们对应着不同攀登策略”。

当然,作为攀登教材,
它没有在这部分做详细解释。
所以我另找了地质地貌、构造地质、岩石学、工程地质、野外勘探类的知识参考。

3e0feecc2454a713ce0081c98b945fdd.jpeg
比如工程地质,专业开山挖石头,就很清楚各类岩石的坚固程度。


1.坚固程度

先从简单的硬度说起。
小学有这么背过:
一滑二石三方解,四莹五磷六正长,
七英八黄九刚玉
896c39200daf3b0c9d61680a7fe0ac85.jpeg
这是摩氏硬度计:通过互相刻划痕,可以比出硬度等级。胜在直观:

滑石(镁粉的成分),硬度1
皮肤1.5;指甲2.5
黑云母2.5~3、方解石3≈铜
青壮年人的骨头4~5
辉石、角闪石5~6
石英、长石6~7≈钢铁
橄榄石6.5~7


简单来说,花岗岩的主要成分,就比石灰岩硬的多,砂岩里面的砂虽然硬,无奈里面胶结的泥也很多,所以宏观层面的坚固程度和石灰岩类似。

这也许解释了一个有趣的技术细节

我们通常用金属塞卡在缝里做保护,冲坠的时候,金属和岩石就彼此切割。
《climbing anchors》提到,用左下角这种最小号岩塞(micro-tapers/nuts) 做保护时,钢制(steel)的配花岗岩,铜制(brass)的配砂岩比较好。
809077547c5babef8c97ad6ece64bfef.jpeg
Blackdiamond岩塞
(比较硬度,砂岩≈铜<花岗岩≈钢)

塞子很小,冲坠会对它造成较大负担(接触面小,压强大)。如果硬度不匹配,冲坠时要么塞子切碎石头,要么石头切塞子,结果都可能是保护点爆掉。
原文“If the rock is something less than granite or dense limestone, brass micros don't tend to rip out, because the softer brass can deform and bite into the rock. …In diamond-hard rock, however, softer micros sometimes can't offer enough resistance to the impact force of a stout fall, and they rip out. It's a trade-off, and most climbers own a variety of micros for different situations.

这个细节有点太细了,
它说“大部分climber都会备有多材质的小塞子“,是这样吗?

我想起欧洲有一处攀岩场地,
可以爬砂砾岩石塔。
那里的向导不用金属塞、不用镁粉、甚至不穿鞋,只用不同直径的绳结当塞子。像是某种极致的环保不留痕+回归原始的追求。

3804b6c79a974b6e5151adad95f477c4.jpeg
德国、捷克交界处的砂岩石塔。www.saechsische-schweiz.de

细品的话,安全层面上的原理是否相同?
如果是很软的砂砾岩,
和绳子也不是不能匹配。
至于绳结的强度能不能承受住冲坠?
绳子可以,身上的绳结也可以,做塞子自然也可以。

只是真要这么操作,
还有很多未知:绳塞怎么设置,结要怎么打,才能获得最大的接触面和摩擦力?这是很古老的方法了,我们跳过它。


回到石头上,硬度和坚固并不等同
又硬又脆,反而容易被破坏。

这方面,岩石勘探学科是很严谨的,毕竟工程上,总想用最小的力量挖开石头。
e852ea314714cc2298f400badc2d270f.jpeg
《岩土工程勘察规范(2009版)》,这个等级是经过定量测量的,取样本分析,测各方向的强度,就能得出普氏硬度表里的f值。

先看这个鉴定方式:
敲击、吸水反应。攀登也会这么用。

山上的岩石经常被风化改变外表,
难以看出岩石类型。
面前的石头如果不确定坚固与否,可以敲一敲,判断内部结实还是空洞,音色响亮=坚固,沉闷=脆弱,这和判断冰况异曲同工。

吸水则可能导致岩石软化、岩体膨胀
这和它的孔隙率有关。
a531b3ba0977c405fa894c1f7acded13.jpeg
雨后路边随便找的一块砂岩,吸饱了地上的水。

代表性的例子是红砂岩,它吸水率比别的砂岩更高,可达6%。
红岩峡谷(拉斯维加斯一砂岩岩场)就有这样的规定,“雨后禁止攀岩,直到岩壁变干“。岩体吸水变软后,若有冲坠,岩石容易破碎,导致保护点拔出。

水也会溶蚀方解石。
不过干燥时它很稳定,致密的石灰岩吸水率很低,雨后晒干又是一条好汉。

砂岩如果是方解石成分高的品种,那意味着下雨后几天,可能都干不透,方解石就会被水带走。《登山圣经》提到,“砂岩可以打膨胀螺栓,除非里面方解石含量很高.......“想来是挂片部位可能被溶空

再看坚固程度,整理一下那个表:
77804f64dae67b1abe0b7f2ce25b660b.jpeg
国内能见到各种岩场,都属于硬质的。
花岗岩:北京、西安、青岛、新疆等地都有。
石灰岩:广西阳朔,贵州格凸,云南石鼓等。
砂岩:云南老君山、河南万仙山。

页岩这种软质岩,没有人会想爬,
但它时常夹在砂岩岩层中,见到避开就好。



变质岩因为高温高压,硬度往往会比沉积岩好,


但里面的片状都是弱点。



热门岩壁都是开发者精心挑选的好石头,除了岩壁的坚固程度,线路的趣味性,周边配套的便利程度也在考虑之中。


开线者也会清理掉多余的石头,
降低落石风险。

登山的囧境常常是:没得选,还不敢犹豫,负重又大,天气又飘。高海拔岩石经常风化的厉害,类型也是大杂烩。

高大的山峰诞生于剧烈的造山运动,板块碰撞,地表被挤压出皱褶、断层,各种岩石就齐齐抬升出来。


珠峰就是一座山还在长高的年轻山峰。
592d662d4926d3833200fa41661a6776.gif
为什么珠峰往往选5月攀登?
这时没有冬天那般严寒,但也犹存冰雪,可以稳住松散的石头。

c54740eba2d0e50561c1a6d883d23c83.jpeg
2019年广为流传的珠峰拥堵

到了夏天冰雪褪尽,那可就精彩了…


一路往上,爬上花岗岩基座,遇到片麻岩、片岩、大理岩等变质岩。
最后几百米,一顶沉积岩小帽子。
0df2061428121c5b86e3675fb2f48efc.jpeg
图源: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

这时候爬,
我可能从片麻岩就开始心惊胆战了。

别看花岗岩、石英岩、片麻岩都是“坚硬“一类。前两者风化慢,而片麻岩、板岩、片岩之类,都容易沿层理整块剥落,山上见了面,都是吓人的品种。

风化强一级,坚固程度就降一级。
先是轻微变色、开裂,新矿物在风化面产生,裂隙渐渐越来越大,最后破碎。

风化不能太多,又不能没有。
没了裂缝、夹角、溶沟、孔洞,也就约等于爬不了,或者爬着没意思了。
0d3e836eabd7a263a1fbf703a6f44ebf.jpeg
路边的遇到的石头,不错的小凹陷,能当手点。


2.风化特征

石头上一旦有弱点,就会被各种风化。
efca024f3ae8c368255b18672066b219.gif

裂缝处,岩石碎屑堆积了土壤,吸了水,往往就爱长植物,植物又意味着动物、微生物的丰富。各种化学反应就来了,适宜的反应条件(暖和、湿润)都会加速风化。

b171b1c5fa8876ac7ffe496a30e927f9.jpeg

不同岩石的成分、生长经历,带来不同的弱点、脆弱面。我们能看到这些痕迹,细小的如叶理、大的如节理

叶理:变质岩中常见这种细密、扭曲的岩层纹路。往片麻岩、板岩的节理处打钉子,就很容易裂开。

节理:有的是岩浆凝固时形成的,有的是板块运动、构造中拉伸、挤压形成的。在岩体上,就能看到一组一组规律排列的裂缝,间距可能是厘米到米级别。

这个大小正好是攀爬可以利用的,无论是放塞子还是把自己的身体塞进去都很合适。

204cbd00bbd9d2b67ce6fa2327d80528.png 《登山圣经》:“同种类的岩石往往有一组相同的节理,可以利用它寻找攀登线路。
也许是线路被遮挡时,预判前方情况的?
我不大确定这个方法的好使程度,
有请有经验的大佬发表一下看法吧 a556c3d6b8a8a0393479a3b3f7d16a02.png

玄武岩有教科书式的鲜明节理,它一经喷出,遇冷强烈收缩,就会形成这种五角六角状的石柱子,形成的细缝,夹角都是有利攀爬的特征。

464514d07e3fe0bf0dbe3eb8cdf1e9dc.jpeg
我国内蒙、福建、黑龙江等地均有这种地貌,图为美国魔鬼塔。
c437a9aed94150506296997e1c4f7916.jpeg
云南黎明老君山,红砂岩@Amy Liu
砂岩上也经常见到各种适合攀爬的裂缝。砂岩岩体还会整块坍塌、断裂,带来较大的裂缝。
岩层越细,节理也会越细。

7d2fa139acb4f3f95bdb72a2db9b76ea.jpeg
石灰岩层就很细,经常看不到清晰节理,可利用的裂缝少。往往是表面溶蚀的特征更加明显,能形成一些很不错的口袋点和抓握点。

风化时,里面的方解石被水侵蚀,留下耐腐蚀的部分。等支撑不住了,就会一块块松动掉落,换言之你的手点可能整块拉掉,尤其海边这种地方。

花岗岩被抬出地表时减压膨胀,内部就可能有一组一组呈角度交叉的脆弱面,形成各式各样的线路——有的是整块大平面、有的裂纹遍布。

665a56c008869eea15bf73a9977cbce5.jpeg
何川攀爬华山南壁 摄影rocker

花岗岩是极耐侵蚀的品种,往往会像剥洋葱一样均匀、缓慢、一层层掉下沙子,裂缝、尖角处受攻击更多,渐渐会被磨钝。

它也可能大块崩落。
比如优胜美地(美国花岗岩攀岩区):
”这里落石比其它同大小的岩区多,
一年40-70次,大部分规模很小,
但每年至少会发生一次几百立方米的(最右边是800立方米,相当于一小座公寓)。每十年会发生一次数万立方米的。”
http://m.ngchina.com.cn/travel/adventure/3893.html
77973dcc9f5a927aea57ca1ef3bf75fc.jpeg


高海拔山峰,
每每换季都是疯狂落石的时间。



这里虽没什么生物、化学风化,就是普通的物理作用:冰川随着昼夜温差反复融冻、大风一直吹一直吹…单一但有力。

23f3494d38f6e3b76b7c8a361fc57427.gif
登山接近雪线途中,基本都能见到碎石坡,堆着些棱角锋利的新鲜石头。所以大家都会选安全时间攀爬,比如石头基本掉没了,或者冻实了。

当然,随着情况变得极限,
那就是不断的破例。

年初热热闹闹的冬攀K2行动,除了一队登顶的喜讯外,另一队人(Colin O’Brady和Jon Kedrowski)则是被落石砸中手臂。(详见exploresweb-winterK2系列报道)

冬天石头被冻住虽然是常识,但“狂风会让8000米级的山峰落石...众多的登山者也是原因之一。”“攀爬者会意外带起石头…而下方线路正在射程范围内。”

*下表整理自文末众攀登书籍。
岩石
特征
风险
花岗岩
表面可能光滑可能粗糙。容易找到各种方向的裂缝,线路多样。斜板(slab)、墙角(open book),裂缝(crack)。
玄武岩
颗粒更细。细缝很多,夹角多,质地硬脆。
孔隙太多的不要爬
石灰岩
刚断裂处较粗糙锋利,时间久了光滑发亮。能形成不少高难度仰角(overhang)。手点形式丰富。片点、口袋点,各种造型、大小的抓握点,有些考验指力。
手点可能断裂。尤其炎热的海边腐蚀性强,挂片保护站要常检查。
砂岩
摩擦力极好。常有水平和纵向裂缝,各种大小的裂缝。岩面上小点多,特征丰富,各种点,指洞,缝。
吸水可能变软。
石英岩
摩擦力不如砂岩,尤其受潮时,但强度更高。会形成不错的水平和纵向裂缝。

片麻岩
很粗糙,质量参差不齐。
不要沿着叶理打岩钉,可能断掉。
板岩
光滑难爬,能用一些很细的小边。通常难找到设置保护的地方。
叶理更加细密脆弱,不适合打螺栓。
角页岩
成分类似大理岩。常常分布在花岗岩边缘,坚硬易碎,可以放塞子,但不要打钉。



3.攀爬风格

阿式攀登中,攀岩、攀冰、干攀都是重要的基础。

在我看来,如果攀岩和登山有什么显著区别的话,攀岩想追求尽可能高的难度,向5.13、14甚至15奔去(佛系玩家除外),登山则是追求在各种极端情况下,都能把能力发挥出来。

“和霞慕尼的一些向导一起攀岩,他们的红点能力(经过练习后能完成的最大难度)并不算强,但在5.10bc的线路上on-sight能力非常强,几乎不会停下来看点,和爬熟悉的线路一样行云流水。”
——周鹏:写在阿尔卑斯攀登之后
*on-sight,即视攀,指没有预先了解,第一次走向岩壁,没有冲坠、没吊着休息,就完成了线路。

阿式攀登看重“创造力”,喜欢独立开辟新路线。自然没有成熟攀岩场地那种便利的交通、详细的路书攻略。不过对新手练习来说,这些就是强有力的安全保障了。

8e061494006a2ce5dbe1d8c5888340b5.jpeg
大岩壁攀登会有这种更详细的,看着真不错。(《攀登手册》插图第二版p163)

攀岩运动发展至今,
风格已经非常多了。
比如【无保护free solo】,像是较矮的岩石,铺上厚厚的垫子就可以抱石(bouldering),海边则可以玩【深水抱石deep water solo】,开小船去,脱落直接掉水里。

b6dd3d0e795c187e7aea5d13bfeecdb5.gif
Chris Sharma深水抱石中

抱建筑物(buildering)也是一种历史悠久的风格,就是掉了拍地上比较吓人。
“if you slip, you will still have
3 seconds to live!”
a65cab3c59d09ab6639391b53ee76368.jpeg
高大一些的岩壁,用上头盔、绳子、安全带,安全系数就大大提高了。一段绳子60-70米,根据线路长度,可以分【单段】、【多段】。绳子连的的保护点如何设置,又分出了不同类型:
【运动攀sport】开线时给岩壁打上挂片、保护站,后来的攀岩者直接扣上绳子就可以保护。
【传统攀trad】没有现成的保护站,带着塞子、绳套,现场找合适位置做保护点。

fac1585f3d7adf9696b1d5ac2a8b4013.gif
一条运动攀多段线路

运动攀有固定挂片,传统攀则要自己设保护点,临场评估石头上的一条缝、一块石片是否可靠,放进去的塞子能否抵御冲坠…

4e5a30813c29265e6cd7ce231db7646c.png
传统攀就是装备沉…图源:bob Gaines

“对运动攀来说,5.11的难度不算什么,传统攀这个难度就很了不起了。
在Yosemite(美国著名岩场),5.10的线路可以是任何风格:slab、大光板、烟囱、不同宽度的缝:指缝、宽缝、侧拉,很少有人能全部自如的on-sight,因为总会有短板。”——Andrew burr《The Trad Climbers Bible》

好难好难。【飞拉达Via Ferrata】就比较亲民了,可以踩梯子、钢索。主要挑战也许是暴露感

c65d863947fc8b221886945fbc6b1569.gif
线路继续往长,岩石的种类就以坚固的花岗岩居多。

长度逼近1000米的【大岩壁big-wall】攀登,我国华山、布达拉峰都有攀登记录。
这时要带的东西就多了,往往还要在岩壁上过夜,并用到【器械攀aid】的方法,以滑轮系统拖拽沉重的背包。

大岩壁也不是没有人不背包free solo的,只不过Alex Honnold他有多极限呢?
科学家都要研究的他的脑子,观察这胆子怎么生的,就和旁人不同,待遇堪比爱因斯坦了。

40f9e55694f2bad4b9b843caa88e1f4b.gif
纪录片《free solo(徒手攀岩)》

阿式攀登也是不情愿背那么多装备的,塞子的数量,是仔细选择的。
在山上的状态更接近于传统攀多段(穿冰爪冰镐的干攀版本),稍缓的地形则是更快速的running belay,或短绳结组,不同地形间灵活切换。

效率就非常重要了,除了绳索管理以外,也很在意倒攀的速度
这是攀岩经常忽略的部分,
但对于快速下撤很有意义。




Ⅲ.攀登分析



有个读者,也是我学妹,在协会第一回带路,带一次周末野外徒步。

新线路历史资料很少,规划和实际偏差巨大。到了山上“以为是春游,结果是春虐“。回来问怎么找路的问题。

这个我也觉得很难,需要大量积累经验。
等同于攀岩里的on-sight能力,高山向导里的guide能力。老道的向导,的确可以在陌生的山峰带路。
历史信息少,自然是用个人经验补,经验又是靠无数其他线路训练出的直觉, 所以要花的时间一点都不会少。

就像训练AI一样:喂数据
把天下棋谱都喂给AlphaGo,它就能战胜一个围棋高手,作为人类的出其不意。

学妹又问,随着科技发展,能不能训练出一个攀登AI来导航呢?就像游戏里那样扫描地面,给出推荐路径?

523541ccd6db033d85c66e19fdfa46f2.gif
《死亡搁浅》,一款妥妥的快递员负重登山模拟器。

认真想一下,技术上似乎可行。
游戏能扫描,因为山体模型、各种参数都是开发者自己搭建的,里面的物理、化学引擎已经能做的十分真实了。

e665e7e3510d055ba7ebb72607a3c352.gif
《塞尔达:旷野之息》

灾害预防、岩土工程领域也有预测雪崩、落石、泥石流的软件,主要是设计院、高校研究所这种地方用。

不过我们登山可属于“休闲体育”领域,且尚处于小众阶段,大概没有资源来开发这个,请摆正自己的位置 943779a71eb5f6adf60c974176d21473.png

d194c019fae4ffd8d3d3a585774979e7.jpeg
瑞士的RAMMS软件模拟rockfall

AI比游戏要更进一步,它真的要直接扫描了,就得拿高品质的大数据训练它,还涉及到隐私问题,地质信息有时可是机密啊。
如果真有一日用于攀登领域,
我想应该是救援队先用吧。


登山则不是在追求行军速度
而是追求探险呀。
自己找路,本来就是乐趣所在。


1.行前观察

出发前,线路照片(地形地貌)、当地气候气象、动植物、人文交通医疗情况都可以找来了解。

不同活动,侧重点是完全不同的。
地质方面,
经常用谷歌地球(GoogleEarth)看大致地貌,问当地人,翻各类照片确认山体细节、石头的破碎程度。

不过地质图应该很少有人看,其实写到现在,这个东西用处有多少,我也不确定。

只是觉得有趣而已。
地质图是石头的分布,气象图是水的分布,两者差不多,只不过石头变化很慢很慢,一次科考的成果能用几十年。

一份地质图上,岩浆岩抱团分布,主要以红、绿色标注。外面围着各种时期的沉积岩,按新鲜度分了颜色。

cc0d6bcfbebabec36c9fd846692f0a86.gif
宛如汤上浮着菜花萝卜。

比如北京白河位置,是各种花岗岩。四川龙岩位置,查得“侏罗系白云质灰岩夹泥砂岩“。
1eb916ce6f1fb033daf40f11809a7dba.jpeg
osgeo.cn/map有在线地图。附近大学的地质学院,地质机构(如,各省自然资源厅资料馆),也能拿到资料。

回看龙岩的岩壁,上面都是岩溶特征,线路上大小洞穴、钟乳,有个洞里还有鸟窝。底座则有点像砂岩那样的层叠蛋糕状,有小小的指洞。
4a6d4991a24f68277043ab9ab234c4ed.jpeg
里面那个洞有人露营来着。

同样可以查山体。
4500米以上的大山,主体通常是花岗岩这种耐侵蚀的类型,但外面很可能有没风化掉的其他岩石。

比如幺妹峰(属于邛崃山域),花岗岩基座,外面有各种沉积岩,而它的岩壁又十分陡峭,所以落石非常吓人,“在你攀登时从旁边掉下来,像导弹一样”。

cc3be19299d052d5c0070a0a05618bab.jpeg
红色、绿色都是岩浆岩,整个邛崃山一系只露出了这一小部分。贡嘎山域(大雪山一系)的岩浆岩出露面积则大得多。

岩石的成分意味着风化速度,如果配合等高线看,沉积岩+陡峭坡度,无疑是最危险的地方。
我能想到的暂时就这些了。

接下来说常用的实地考察

  • 用照片、望远镜观察山体特征(断裂、坡面、沟槽、山脊等等),规划大致攀登路线(还要构想营地和水源)。坡度突变代表可能有断层、或岩石类型改变。
  • 靠近到几十米处观察地形、裂缝的规律,山体破碎程度。(如果地面有落石堆积,立刻就可以找附近山体上有无新鲜断面。)
  • 近距离看岩石纹理种类、质地、风化程度。敲击测试。


如果情况不美,石头很破碎,那就在攀爬策略上补救。我们看看古古、罗彪是如何应对幺妹峰的:

944196f485eebe17fd72ae53702d7ab0.jpeg
“11月份是理想的攀登时间:天气稳定,气温低,雪况、冰况甚至岩石比春天和夏天稳定很多…左侧的岩石状况要好很多,从颜色上看是灰色,是比较完整的、稳定…而右侧岩石比较黄…在大本营时,几乎每十几分钟,右侧岩石就会发生岩崩、垮塌等,有落石、滚石。”

“落石会汇集到中央沟槽里面,很危险。所以爬了几段后,往左(西)切到了完整的花岗岩上面。”


这并不是说沟槽不能爬,严冬冬、周鹏两人就是沿中央沟槽直上的。
策略是活的,没有对错,
只看用于何处、何时、何人身上。


2.阅读报告

目标山峰的攀登报告,如果找的到,那就是最最一手的好资料,可用信息很多。

四姑娘双桥沟有一对独特山峰(也属于邛崃山一系,在西南侧)。

aa38624748188e90be6160b8f5b11c08.jpeg
右边叫五色山、左边叫日月宝镜

这两座山都风化的很快,断面恰好能看到弯弯的岩层,是倒转褶皱经过风化形成的山体。成分是二叠-三叠系的灰岩、砂岩,火山岩

岩浆岩和沉积岩分层处,多半会有变质岩,强烈的褶皱构造也会带来变质,尤其是核部。

7f245295069e75815b4e389a9927a6ca.jpeg
《普通地质学》(第三版·彩色版)地质出版社

实际看照片,上部,中心黑色区域可能是岩浆岩,下部条带内有比较新鲜的石灰岩(能看到方解脉),二者过渡区域大概出现了片岩、板岩这种变质岩层。
山体最底部,堆积着风化掉下来的大量石头。来看3份值珍贵的攀登记录。


第1份:周鹏、罗彪,攀登报告“心碎日月宝镜”时间为10月,山体积雪。

e4e79c0ca46d5169f95ddb06d80d53c4.jpeg
http://gviewchina.com/showtxt.asp?id1=2&id=196

他们沿左边红色线路攀登,从山下堆积的碎石,上到沉积岩层。这段描述很石灰岩:

“越往上越不好走,雪下面不再是纯粹的碎石,时不时会出现一些光光的石板…”;
“第一步上去之后手点很难找,好不容才找到一块“大石头”,有一个向下的比较锋利的角,可以用手握着,正好作为一个右手点。发力、起身,“砰”……!我意识到右手的石头垮下来了,还不小“


中途,他们遇到的几次雪槽,积雪非常深,消耗了大量力气和时间,最终沿蓝线下撤。此时仍然在沉积岩层:
“当罗彪打第一个缝(的岩锥)的时候,中间的石头开始变形、外凸,很显然不靠谱…看着很不错的缝,放了一个机械塞,用力一拉,缝里的石头出来了,再换一个还是把石头拉出来。最后还是用我蹲在雪坑里的身体做副保。”


第2份:柳志雄、李宗利、迪力夏提,日月宝镜“training day”时间为1月,冰雪只剩山顶部分。

39d17bf590a808cc5024e01c30cf67ff.jpeg
https://www.8264.com/viewnews-84823-page-1.html

这个线路上升过程中,基本顺着破碎的沉积岩层在爬,慢慢往上斜切,遇到了变质岩(大概是片岩或板岩)。

“翻上垭口,坡度变缓了,岩石看起来要完整一些…但变成光板了,恶心的Slab。迪力老师这时在光板上已经切出去将近二十米了,除了保护站之外,还没有放置一个保护点。”

fde10210e7d2b486624a8f9978f5847b.jpeg
虽然往左挪一点,岩石可能就变成稳固的岩浆岩了,但还要考虑山体的坡度
因为岩石太碎,他们下撤选择了直下。

“(从雪坡到岩石的第一段)降完,没有找到靠谱的石头,保护站是刨开的一个块状石头的缝,把辅绳套在上边,而且人还没有平台可站,全是悬空吊着的。“
“后来几段都比较舒服了,虽然地形几乎垂直,但几乎每段下去都有平台。“

左边太陡了,到了沉积岩层才开始有能站的面。细品一下就是这个意思了。

最后一份,右边的五色山,两座山岩层是连续的。不过褶皱弯折形态不同,这样内部沉积岩的朝向也会不同。


第3份:严冬冬,李兰,五色山“another day”时间为2月,基本无雪。

27b8de6bd7ee587fe5bc09a5cfad679b.jpeg
https://www.8264.com/viewnews-51130-page-1.html

一开始两人想直上,但发现石灰岩层光滑破碎,不敢爬的太陡。改为顺着岩层斜切
“取出绳子,开始尝试向上翻过陡壁,结果发现根本不可行:石灰岩非常光滑,并且许多地方都不结实,一掰就松… (尽管带了攀岩鞋),我们两人都不愿意换下相对暖和一些的高山靴。”
“于是改向右沿褶皱条纹继续斜切…坡度并不陡,但是很难找到适合设置保护点的岩石结构“

“翻上了褶皱的上一层,这里的岩质不再是单纯的石灰岩,而是包括了更破碎的页岩和板岩,放置保护的机会也更多了。”


可以看到,五色山和日月宝镜
岩层朝向不同,一个板岩的缝冲面前,一个缝都冲下了,爬的都是slab。造成一个好找保护,一个不好找。

“继续向右上方攀登…终于离开了沉积岩褶皱区,到达了花岗岩层。”
db2dc90a108c7f416a98920f1c11fa68.jpeg
褶皱核部,即便是岩浆岩,也被挤压的一块块了。

“...整条路线的难点所在:...通过一处非常暴露、需要在深渊上方 重心外倾的横切地段,然后又是十几米稍带仰角的直壁,最后则回到脊线继续攀爬破碎的岩石”

往左,稳固,但仰角的花岗岩;
往右,俯角,但很滑的板岩...

还是上节那句话,没有对的选择,更好的选择,只看如何权衡。

9c8e8ddb77c9fafe80b4eb65049c30fb.jpeg
▲光的反光的日月宝镜




后记
改改停停磨了快一个月了。
最开始问人没有结果,看书上寥寥几页,本以为不值得写。品了几天,那几页却是似懂非懂,绕在心头,不得不解决了。

越查资料越感觉,这可能是边缘内容。
劝退的地质学看了不少,有些字,分开都认识,连起来…哪儿来的加密文件???
作为理科生,高二以后没碰过地理了。要不是韧带拉伤怎么坐的住啊…

9dc6119d825d1e972b79e1057f5c028d.gif
不过高深知识最后一点儿也没用到,应该都在高中地理射程范围内吧。只是知识体系不建好,大纲列不出来,逻辑都理不顺,更谈不上有自己的思考了。

整个过程就跟猜谜一样
还挖了很多坑待以后慢慢观察,有趣并心累着。

话说回来,
“这才是攀登嘛,风和日丽算什么!“
看到攀登报告里,罗彪老师在日月宝镜上大雾弥漫、雪槽游泳的情况下,讲出这么一句话来。

我就马上又想起,阿式攀登里,
纯纯的快乐能量了。


参考列表

【书籍类】
《登山圣经(the freedom of the hills)第8版》p516-523高山环境
《The Climbing Handbook(攀岩手册)》 Long Steve, 2007.
《攀登手册(The Climber’s Handbook)》插图第2版
《Climbing Anchors(攀登锚点)》p49
《The Trad Climbers Bible(传统攀岩圣经)》p54.
《The Night Climbers of Cambridge(剑桥大学的夜间攀登者)》
《攀岩(Climb)》DK出的科普读物,p30-36
《岩石与矿物》DK出的科普读物
《普通地质学》《构造地质学》地质出版社

【攀登纪实类】
各类攀登报告,都是落石严重的山峰:幺妹峰“梦幻之路“、“CMDI向导之路“、”解放之路“;
五色山”又一天“;日月宝镜”心碎“、”训练日“,阿妣峰等
法国向导观察记录:周鹏“写在阿尔卑斯攀登之后“,李宗利”中法交流之阿妣“
各类攀岩事故报告

【参考消息类】
《岩土工程勘察规范(2009版)》p136
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:公众号和知乎专栏盛产科普文章
星球研究所:基础地质科普很多
桔灯勘探:各种精美动图彩图多
Bilibili:各种认石头的视频教程,地质学在线课
知乎:有一些活跃的地质学答主和萌新提问

         
2022-4-14 20:43:04   显示全部楼层  
多向二兔学习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   登录 立即注册

高级模式

二兔翻滚子

17

主题

25

帖子

546

积分

管理员

Rank: 9Rank: 9Rank: 9

积分
546

手机版|自由之巅登山论坛 ( 蜀ICP备13016140号 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