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宗利: 2022年小贡嘎 新线路“80岁之约”

[复制链接]
查看: 4725   回复: 0
2022-11-14 15:04:38   显示全部楼层   阅读模式  
image003 - 副本.png

缘起
2000年第一届玉珠峰登山大会,拉开了中国高海拔雪山商业攀登的帷幕,在随后二十多年中蓬勃发展,参与人群从每年几十几百,到数以万计。时至今日,大家都知道,中国拥有无比丰富的山地资源。从珠穆朗玛——世界第一高峰,到四姑娘山——东方的阿尔卑斯,无论是喜马拉雅式,还是阿尔卑斯式的攀登爱好者,都能在国内找到各种难度的目标。

但回头反思,作为从业者,我们对自己广袤的山峰资源,开发了解太少。自由之巅团队,一直以新山峰的开发、推广为己任。我们在五年间完成了五个新山峰的开发和线路开拓。只是,这些山峰和线路,在技术型攀登中,其难度等级仍然不高。
作为地道的四川人,我一直希望在我自己的家乡,找到更多这样的线路:难度足够大,风险足够低。要足够有趣,并很好的体现技术、体能、意志,体验真正的攀登过程——在痛苦中挣扎的乐趣。小贡嘎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这样。


image004 - 副本.png

▲两岔河望小贡嘎

这是一座金字塔形的山峰,给人以神秘的气息,也无疑是很多攀登者向往的那类目标。




搭档

在我这次前往之前,自由之巅团队的各教练们,已经三次前往小贡嘎尝试。而要想推广为商业活动,需要寻找更接近于大众的攀登能力、水平的线路。所以这一次,我的搭档有两位攀登爱好者,也是自由之巅的两位顾问:吴加添(老吴)、钟飞鹏(鸟哥)。

这样的选择基于两点。第一,从身体条件看,他们日常都工作繁忙、近年来训练较少,年龄与我们的客户比较,也属于较大龄的那类。如此,能更好
代表商业客户的情况。第二,他们跟我攀登,一个有8年、一个有10年。我们一起攀登过博格达峰、阿尼玛卿、中山峰、勒多曼因等——我们彼此了解、互相信任,配合默契,这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风险。


攀登

2022年10月3号,我和小赵从机场接上鸟哥,就直接进了康定。而老吴由于高海拔适应一直较慢,所以为了这次攀登,他9月28号就进了甘孜理塘。我们在康定汇合时,他已经适应的很好了。
甘孜州疫情防控,当时要求三天三检,我们3号、4号、以及5号的凌晨1点分别做了一次核酸,等结果一出来,就出发前往大本营。
大本营设置在两岔河口的牛棚处(海拔3900米),当天雾气较大,不过路途很近,大家到了后都很轻松。


image005 - 副本.png



经过讨论,我们计划6号进行一天运输,把大部分装备提前背上去,这样之后的攀登能更轻松一点。
运输当天,我们没有完全上到C1,只将装备在4500米处的乱石堆中藏好,就撤回本营。

image006 - 副本.png


7号,全体大本营休息一天。前期的整体策略就是缓慢、充分适应、避免高反。8号,9点从大本营出发,前往C1。我们团队之前考察的C1营地在4900米处,需要爬升1000米,这样之后的攀爬压力会小,但那里不好取水。另一个选择就是在有水源的4600米处扎营。

image007 - 副本.jpg


由于时间充裕,我们最终选择了在4900米扎营。只是后半段拿上之前运输的装备,每个人负重都较大,到达C1已经是下午6点。



image009 - 副本.png


这段路途起步是高山草甸,随后都是不稳定的碎石坡,很容易摔倒,非常考验岩石行进技巧,再加上负重,也是相当费劲了。

image010 - 副本.png image011 - 副本.png



搭好帐篷后,太阳马上就要落山。我和小赵带上塑料袋和背包,去到高100多米的山坳里,挖了两大包雪回来。此时天色已经漆黑,我们烧水吃饭,一夜说笑后,安然睡去。
9号,一觉醒来,发现我们花一小时背下来的雪完全多余。一夜间,积雪已经接近15厘米厚。


image012 - 副本.png



天气开始变得很不稳定,大风夹着雪花和冰粒,到处翻滚,但对这一天的目标来说,不会构成很大的麻烦。我们只需翻过一个山脊垭口,就能到达预期的C2——位于冰川和岩石交汇的一个碎石堆里。

image013 - 副本.png


这一天上升了400米,抵达海拔5300米,距离顶峰还有600。
10号早晨,原计划的冲顶日,2点闹铃大作,帐外风雪很大。探头一看,帐篷被埋了20厘米以上,那个风感觉能把人吹走,于是全体继续睡觉。到了早上8点,我觉得风力有所减弱,于是穿好装备想尝试攀登。走出帐篷没有10米,人被吹的踉跄,当即决定继续回帐休息。


image014 - 副本.png



休息期间,各处找了一下信号报平安。不仅找到了信号,傍晚时分还发现另一组四人在另一个壁攀登,后来得知是有其他小伙伴尝试开辟新线路,可惜好像无果下撤了。
我们这次采用的是轻装快速的攀登方式,食物只是带了够用的分量,这也意味着明天要么冲顶、要么下撤。


image015 - 副本.png



下午风雪开始变小,遂决定11日凌晨冲顶。
11日,2点20左右出发,前面的冰川行进非常顺利、高效。切上山峰以后,效率变低,雪坡上积雪都比较厚,好的保护点很难设置。


image016 - 副本.png image017 - 副本.png




为了稳妥,我们转为一拖二拖一的多段攀登。我先锋,带着三个人进行两段式攀登。到了早上8点,基本完成了下面的雪坡。
开始往山脊上切时,都是被积雪掩盖的岩石,更加难以攀登。效率也极低,有时一个小时才能完成一个绳距。
到了山脊上后,暴露感非常强烈,两边都是直直下去的深渊。上面也并不如我想象的那么好走,积雪掩盖了大多数的岩石,一旦失误后果严重。




image018 - 副本.png image019.png



我们在这里迎来美丽的日出,继续攀爬。

image020.png image021.png image022.png


整个攀登最难的部分,是一段积雪非常厚的位置。我踏上去以后,发现底下不是冰,是一个光板岩石,如果强行切过去,可能就要和积雪一起滑落1000多米。这个时候害怕了,不敢继续。换了一个方向,发现也是一个大光板,人和雪都没有附着力。


我想了想,用冰镐清理积雪,找到了一条裂缝。一个光板上的裂缝,这给了我很大的振奋和信心。我设置了一个保护点,感到它很稳,很可靠。于是一边往上攀爬,保持身体平衡,一边继续清理积雪。顺着这条缝的延续,在上端设置了另一个保护点。用尽全力钩挂住冰镐,爬了上去。

这时,眼前出现了一段平缓的山脊,它的尽头是一个二十来米的尖,左侧是一个雪檐,除此再没有陡峭延绵的坡了,我做好保护点,保护其他人上来。





image023.gif

这时是下午4点,风越来越大,每个人都冷的发抖,都想尽快下撤,只有我拿出了手机拍摄。
一整天没有休息的攀爬,大家都很疲惫。小贡嘎顶部有许多岩石露出,保护点不太费力就能找到。

image024.png


大概整绳长降了六段后,来到了冰川上,我们开始用倒攀的方式继续下降。经过数小时的下降,于晚上12点回到了营地。

image025.png image026.png

12日,原计划是当天回到康定,但是背包有30公斤往上。一路撤到山谷最后一个草坡时,我发现装手机的口袋拉链开了,有我们顶峰照片视频,大量途中回忆,和过往回忆的手机,就这么没了…


image027.png

我立刻放下背包,让队友先下撤,自己往C1营地寻找。回营地向上爬了400米海拔,我知道找到的机会极其渺茫,但是就像其他很多事情一样,虽然能猜到结果,但是不可以没有尝试就放弃。
碎石坡上,数个小时的寻找,不管我多仔细,都并没有找到任何痕迹。先是从下往上去寻找下山的脚印,无果。到达营地又往下寻找的过程中,我不断的问自己,我会选择怎样的下山路径,我背着五六十斤的包会怎么走?


我几乎完全复制了自己下山的道路,在自己摔倒的位置,翻动周围的石头,希望手机就在下面,试图从一些石缝里找到线索,都没有。
当我返回放包的位置时,已经精疲力尽,想通过对讲机告诉队友,我不走了,我要扎营,我包里有帐篷,有炉头,有睡袋,还有食物,那个地方也足够平,我需要好好睡一觉。只要能告诉他们我很好,我就可以扎营,可惜的是对讲机里一点声音都没有,所以我只能下撤。
我渴得不行,开始吃雪,但是这并不能解决脱水的问题。走了不知道多久,我放下包拿出炉头开始烧水,抓灌木之间的积雪化水,等不及烧开,有点热就喝了下去。继续下撤,途中可以清晰看到队友留下的脚印,后来才知道,是他们故意留给我的。也不知道过了多久,看到了灯光,有当地朋友上山接应我,一路回到大本营,已经是晚上11点多。


image028.png

13号,出到康定已是下午,新买手机,补办电话卡。
14号,在康定泡温泉,按摩受伤的身体,并做核酸检查,准备回城。
15号,回到成都各自散去。就此攀登结束。



总结

攀登装备:双绳两条(60米)。快挂10把,主锁6把,辅绳20米,机械塞两套,冰锥4只。扁带6根。
线路情况:岩石为主,大段覆盖较厚积雪,岩石比较凌乱,随时有落石风险。综合难度D,技术路段600米,混合攀登M3左右,混合线路坡度65-75度,雪坡60-70度。线路名称:“八十岁之约”

image029.png


为什么叫“八十岁之约”:
我和老吴、鸟哥三个老炮,最大的是67年的羊,最小的是79年的羊,加上一只71年的猪,认识十来年了。一直有一个心愿和约定,就是“爬到八十岁”。这么多年过去,大家各有各的生活、工作,但不管走到哪里,我们做着什么,我们的对攀登的渴望都没有减弱。
可能我们的身体已经渐老,训练也略微松懈,但是那颗心永远那么澎湃,那么年轻而躁动。对攀登的激情,就像人对生命的激情一样从未消减。




image030.png


我们希望保持这种激情,要提醒自己有一个信念:健健康康的活到八十岁,不仅要活到八十岁,还要爬到八十岁。活得精彩,活出自我。那个时候,爬什么山已经不重要了。

我们希望以此次攀登作为见证,不仅要保持健康,更要把攀登者之间的友谊和情谊保持到八十岁,保持到老去、死去的那一天。所以有了这条线路的名字:八十岁之约。
同时我也祝愿所有山友,所有朋友,和我们一样,不管是人生路上,还是在攀登路上,遇到都是缘分,保持你的激情,保持你们的友谊,健康快乐的“爬到八十岁”不只是攀登。更是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,不止到八十岁。



image031.png

▲攀登途中

鸟哥和老吴,作为有自己工作的“纯爱好者”,在55岁和51岁的年龄,还能和我们职业登山人一样连续攀登19个小时以上,并且是多段结组,全靠自己攀爬,没有上升器,没有更多辅助情况下,完成这样的攀登,无疑是我们民间登山蓬勃发展的体现。
这也提醒很多爱好、向往攀登的人,不用害怕走出第一步,只要心中有方向,什么样的困难都能克服,什么的山头都能翻过去。


个人反思:



这次攀登,本人带着很多的主观意识,希望多进行一些拍摄记录。但弄巧成拙的是,在我手上,唯一记录了登顶视频的手机,在下山途中不慎丢失了。所以只能依靠我的高驰手表gps记录判定。
另一个方面,我个人对这次的攀登,也希望保持一种愉悦而轻松的状态,而实际的情况就是,很好的打脸了我自己。
结果是我非常狼狈,虽然完成了线路,但还是暴露了非常多的问题。这次攀登实际上,比我们内心预期的难度要大,下山以后都觉得脱了一层皮,我自己的总结,这是几个方面造成的。
第一,攀登前的大雪覆盖了原计划的岩石线路,以至于攀登过程中完全看不到线路和裂缝。第二,自由之巅团队的其他教练,最少有三次以上的考察和尝试经验。以至于我们觉得,都这么了解了,应该是比较能够掌控了,但是实际有差异。线路、营地与考察时的规划修改了许多。第三,由于队伍成员,都经常攀登6000米以上的山峰,导致对5000米级的山峰还是有所轻视,总有一种相对轻松的预期,这本身有很大的问题。
个人多年来的感受是,极限攀登,或者一些极困难的攀登,容易留下东西。在博格达三峰,我们丢失了许多装备,还给我的脸留下了一条永远不会消失的疤。而贡嘎的攀登,让我一度以为会失去半边鼻子。反观小贡嘎,虽然难度不能和上面两个山相提并论,但是在我近两年的攀登里是比较难的,而手机的丢失不知是否是在平衡什么。当我们觉得很失望、沮丧的时候,也许只是在平衡我们的得失。作为一个成熟的攀登者,要不断调整心态,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、失去还是拥有,都属于正常的经历,需要平静面对。

攀登小结:自由之巅四人,开辟小贡嘎新线路:“八十岁之约”。这次攀登队伍,最大的55岁,最小的23岁。我们采用轻装快速的攀登方式,经过19个小时以上的连续攀登,完成线路并安全返回营地,使用了相对最少的装备,尽可能的体现了“简洁”的攀登思想。攀登过程经历了几天的暴风雪,面对困境,我们耐心等待时机,抓住半天的天气窗口一举完攀。物资准备的量也刚刚好。所以我个人认为,是一次极具代表性的极限自由攀登。




小贡嘎西北山脊线路对比:
”80岁之约“为小贡嘎西壁转西北山脊线路,它与以往线路的差异,在此说明如下。

在AAJ登山年鉴上,小贡嘎历史可查西北山脊线路有:
线路1:2014年,Simon Gietl 、Daniel Tavernini 、Vittorio Messini三人组,定级1300m,60°,M5http://publications.americanalpineclub.org/articles/13201213339线路2:2018年,孙斌、张宝龙、逯海川,Tom Connelly四人组,命名”出尨“,定级1200米,AI3+,60度雪坡,少量岩石http://publications.americanalpineclub.org/articles/13201214618

4b3e4529481cf55ab86e4c933f48a229.jpeg

在2018年的报告中,AAJ编辑说明了两条线路的区别,主要在2号线路先攀爬了一段北壁(AI3+难度,11个绳距,共600多米技术路段)。

下图为2014年线路(图片来自AAJ2015):

image034.jpg

下图为2018年线路(图片来自巅峰探游):
77a56e2fade86109dc734cf7f83ffd99.jpeg

下图为2022年我们的线路:自另一面接近,从西壁转向西北山脊。

c924f249aaa88e18440c0ac52ff6fe5a.jpeg

途径西北山脊的大平台后,三个队伍均选择最轻松的方法,沿这条宽阔、显眼的雪坡前进。

ab7286312bbee2d3291fbb3b8abf0cf4.jpeg

到坡度变陡时,我们更早的切向了山脊,攀爬主要为混合路段,中途部分有冰雪
以下黄线是我们的线路,红线为2014、2018年的线路,根据两份报告中描述,前段主要为60°冰雪坡,最后是混合路段。

1155f3a6b240187cb3d56f19008b78b4.jpeg

爬升中,我们并没有遇到其他攀登者留下的东西。
下撤没有原路返回,在下降的开始遇到了一颗带着红绳的老旧岩锥,有可能是2014年的痕迹。

对比几条线路的难度定级:
2014年,1300米,60°,M5(M5指需要持续性、垂直的干攀)2018年”出尨“,1200米,AI3+,60°雪坡,少量岩石2022年”80岁之约“,600米,雪坡60°-70°,混合线路65-75°、M3。
据此,我判断线路重合部分不足50%,是一条新线路。
以上是线路


李宗利2022年11月

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   登录 立即注册

高级模式

李宗利

21

主题

50

帖子

314

积分

管理员

Rank: 9Rank: 9Rank: 9

积分
314

手机版|自由之巅登山论坛 ( 蜀ICP备13016140号 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