回顾:阿式初体验丨我的雪宝顶攀登日志

[复制链接]
查看: 816   回复: 0
2022-3-23 11:04:04   显示全部楼层   阅读模式  
            
1e777cd583cb98126bd3b529a44da65b.jpeg
杨春梅

她是一名登山者,青年时代是长跑运动员。
在交完这篇稿件之后,就又马不停蹄地利用假期去往阳朔攀岩。

从2005年接触户外及登山,攀登过欧洲最高峰厄尔布鲁士峰、非洲最高峰乞力马扎罗、南美最高峰阿空加瓜峰、西藏慕士塔格峰等众多山峰。

此外,她也是攀冰和攀岩的狂热分子。

她叫杨春梅,我们称呼春梅姐。

2017年国庆,她选择了跟随自由之巅团队尝试她的第一次阿式攀登——雪宝顶。


ed6707c2ab38e8ab6ec722012236c73a.jpeg
这篇朴实而饱含深情的攀登报告,足以见得她是一个感性而又理性的人。跟着她的记忆走进雪宝顶阿式攀登。


雪宝顶攀登日志

雪宝顶是岷山山脉的最高峰,关于这座山不赘述,因为自由之巅小编半木的文章“这个国庆,只有我们在雪宝顶之巅”写得很棒。这里只写一点儿我在攀登过程中记忆深刻的事。

2295b4f0678c39b548feebd58ca74e63.jpeg
01
缘由
  • 跟随李宗利尝试一次阿式攀登的愿望,于今年国庆终于成行。整个攀登行程共六天,登山队员为六人,而攀登教练与后勤团队加起来也是六人。由于对宗利带领的自由之巅团队如何组织阿式攀登有着强烈的兴趣,通过几天的观察与亲身参与,小结以下几点。



02
攀登总结
  • 首先,以小团队为组织形式。本人自2005年接触登山以来,参加的活动基本是喜马拉雅式的,由大型的后勤保障和众多的工作人员作为活动支撑,即使登山队员人数不多,比如在攀登厄尔布鲁士时同期队员只有五人,而前一期队员只有两人,但从后勤保障的规模来看,不同工作由不同人员负责的商业化一条龙服务是基本形式。

    而自由之巅团队没有众多的后勤人员,攀登教练与登山队员的比例基本在1:2,攀登教练在山里也要承担不同程度的后勤工作。这种小团队的组织形式对教练的个人能力要求非常高。


be9ac628b43fdb0b7623db2465c3d041.jpeg
雪宝顶骆驼背

  • 其次,以商业化为运作方式。虽然攀登方式与组织形式不同,除了口碑相传,登山活动的策划宣传还是通过商业化的推广来进行,这也是目前国内同类活动的主要运作方式。自由之巅虽然没有众多的工作人员,但运作的效率并不逊于大型喜马拉雅活动,由于人员少而精,不仅攀登安全有着充分保证,后勤保障的质量甚至还高于某些运作成熟的大型团队。

    从本次活动在住宿、用餐和车辆等安排的细节上看,都充分证明了这一点,这也使我转变了“阿式攀登一切靠自己受苦受累”的偏颇想法


790f07418b4c3569fa9dc0b11e003f35.jpeg
途径乌龟背

  • 第三,以提升队员攀登技术和自我管理能力为出发点。相对喜马拉雅,阿式攀登对个人的攀登技术和能力要求更高。

    在这里,教练教授和指导队员们要如何自己负责任的攀登,队员们也不是简单的服从与跟随,而是要靠自我学习、实践与思考,相对独立完成攀登。

    本次活动在抵达大本营后专门安排一天时间,对装备、绳结和攀登所需基本技术进行了培训。

    人数众多的喜马拉雅攀登,为保证效率,严格遵守时点往往是第一要求,而自由之巅团队对队员的管理“散漫”很多,除了对攀登的时间有硬性要求,其他没那么严格。这就要求队员自己要清楚什么时间该做什么事情,自我管理能力一定要强。


f275cd661f4a43fd2e053fe5cc7f76f2.jpeg
黑色走廊

  • 第四,以推广阿式攀登理念和学习体会感悟为目标。登山为了什么?亲近自然、挑战自我等不提,能经常进山的根本原因其实就是“喜欢”。

    登山不同于竞技体育,不管以何种方式进行攀登,个人认为过程要比结果重要得多,相比一张登顶证书,多年后你能回忆起的往往是登山过程中有趣的人和事。阿式攀登强调的独立自主和轻装快速,也更贴近于自然和攀登的本质。

    这次雪宝顶活动,对我来说是一次全新的体验,更加幸运的是能够与队友和教练团队一起,兄弟姐妹般度过的六天快乐生活。



雪宝顶攀登日志
a5359a8cf151ac28d9dd8dcff57f1b5b.jpeg
骆驼背山脊

03
冲顶日的第一个考验
  • 进山后我才得知,除了宗利,其他教练和队员们一样,都没有攀登过这座山峰。

    冲顶日凌晨四点从C1刚出发就是个大斜坡,教练亚果带着我和半木结组走在最前面,亚果有几次探路没有成功,在宗利的指导下原路退回又改走另一边。大斜坡很陡峭且片状碎石风化严重,穿着硬邦邦的高山靴,靠两支冰镐努力保持着平衡,走起来非常折磨人,这样一进一退无谓地浪费了不少体力,心里有点不爽。

    但很快发现,即使几次完成攀登且熟悉路线的宗利,也不并强调和要求大家一定沿着他走的路线行进,而是指导教练们自行选择和判断行走路线。如此想起了自己在国外一个人徒步时遇到迷路的情况,会静下心来仔细观察和研究,发现走错路再想办法找回去,很快就释然了

    这样看来,“为了省力踩着向导脚印走”的喜马拉雅行进方式实在是太过懒惰和依赖了,Path Found(寻路能力)是阿式攀登的基本要求


ba032f5bacaf1a0c9c384f23c74c1e02.jpeg
骆驼背结组行进

04
山脊滑落
  • 冲顶当天,天气相当好。好到结束骆驼背的攀登,行进到顶峰前冰岩混合山脊的时候,除了远近几十公里的崇山峻岭一览无遗,还能清晰地看到脚下的无底深渊。

    14年攀登慕士塔格前,我曾去体育医院做过健康运动体检,结果是爆发力和平衡性不足。知道自己的弱点心里有点紧张,暴露并行走在只有五六十公分宽的山脊上,眼及处是一千多米高差的深渊,加之此时身体疲惫临近极限,不小心左脚没踩稳滑下大半步,随着“啊”地一声大叫,我扑倒在路线往左下方的斜坡上,背包外侧的保温壶随着惯性跌落入深渊,人呈青蛙状趴在雪地上。

    幸好不是大头朝下,身体滑得不远,右脚还勾在山脊上,最重要的是前后都有结组保护,前面的亚果反应迅速立即拉紧了绳子。而我镇静了几秒钟,用力往右上方挪了几十公分,将整个身体骑在了山脊上,坐起来稳定情绪一两分钟,重新站起来,更加小心地通过了山脊路段。整个过程人还算镇定并没慌张,但这一下却把亚果吓得不轻。

    后来的下撤过程中,他特别小心我的安全,见我脚步踉跄就拉紧绳子,其实他是在自己也很疲惫的情况下用绳子的力量帮助我下降。而我却因为体力透支心情烦躁,与他对话偶尔还不耐烦,现在回想起来真是太不应该了。这里再特别感谢一下亚果!


776ef863eedd53eb597ab115647c11a7.jpeg
暴露感极强的山脊

05
止步横切

  • 继续行进到顶峰下最后一个横切路段,前两队在宗利的带领下已经绕过岩体后的大坡。亚果绕过岩体观察,判断在不设保护站的情况下,带着我们尤其是我,继续攀登的安全系数不够,而我为保留体力下降也提出不想再继续前行。

    就这样,历时8小时攀登,我们在距离顶峰还有50米处止步。此时,其他三位队员和四位教练登顶了5588米的雪宝顶顶峰。

    下降更是痛苦,看着刚才好不容易走上来的雪坡硬是不敢迈步,生怕踩不稳一个跟头就折下深渊。此时虽然艳阳高照,但风明显大了起来,时而卷起雪粒打得脸生疼。

    利用亚果在雪坡里用冰锥打的两个保护点,我和半木慢慢倒攀下去,再沿原路走过山脊。到骆驼背两个上升下降,我累得腿都快提不起来了,慢慢下到C1坐了20多分钟才缓过来收拾装备。


65e68faf728276fec00aa276ec0acd04.jpeg
45度雪坡打冰锥

雪宝顶攀登日志
总结

最后总结:
出发前工作繁忙也疏于锻炼,加之与宗利是多年老友,出于对他的信任,“跟着走就行了,能上就上,不能上就在大本营玩儿几天”,这些原因和想法让我忽略了对这座山的仔细研究,不仅对攀登的基本要求没了解清楚,甚至个别装备是出发前一天才去户外店买的。

登顶日海拔升降虽然只有2000米,但整个过程耗时16个小时,走一步滑三下特别消耗体力的碎石坡,设立保护站需用攀岩和下降技术通过的骆驼背,暴露感极强容易发生滑坠的冰岩山脊,不设保护点不敢再继续向上攀登的40度雪坡……

这样的攀登强度,我这种“效率太低”的方式几乎无法保证安全登顶并下撤。如何高效安全地自主攀登,我需要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。感谢宗利和他的团队,雪宝顶这一课弥足珍贵!

8293fac0c4bb84e3971e3aedda7f6347.jpeg

         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   登录 立即注册

高级模式

手机版|自由之巅登山论坛 ( 蜀ICP备13016140号 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