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座5000米级的雪山,一般人登不了

[复制链接]
查看: 2350   回复: 2
2022-3-23 12:16:06   显示全部楼层   阅读模式  
            

哪座5000这么难啊?国内的话,立马就能想到——博格达。

只是大部分新人对5000米级的印象就是“入门”

大家都想6000、7000、8000...爬完后就好似了却心愿,无山可选了。

我国还有大量的高难度山峰、未登峰。



今天就分享一下山峰难度如何定义

以及我个人选山的诀窍


“这座山适合我吗?该选哪座山?”

山峰活动帖、游记总是那么长。了解了很多,可仍不好回答这个问题。


511d21799ae5086472326135826448c3.jpeg
2018年我从学校接触登山,加入自由之巅以前,先后登了玉珠、大玛雅、日果冷觉、阿尼玛卿。每次行程确定前,都会备选好几座山峰比对。

选择是件痛苦的事,我琢磨很久,觉得可以从心理出发做个性匹配
选山如选友,看性格。
1.山的个性:山峰的难度是多维的,我将它分成3个维度(强度、技术、风险)
2.人的个性:哪类人适合哪类山?将自己的性格去和山峰匹配(执着、智慧、冒险)



1.山的个性

山峰的分门别类很多人做过,多以海拔、难度分。


尤其2016年这篇,作者小简是优秀的摄影师,收集了大量资料后给出,至今也未见过更详细的。


▼《65张图给43座山峰的攀登难度排座次!》by舒小简
1ed0faec60c8a4ca680c40d08118df02.jpeg

但这样的排序个人能直接借鉴吗?


不太行,举个例子

老师直播的时常被问,某几座山峰哪个难?要是老师没去过,他就不怎么评价。


a1fde45876e59204e070e274c9e2e11f.jpeg

难度有主观成分,一条线路上几个人的实际表现、体验可以和预期相去甚远。

长处、偏好不同,感受到的难度、乐趣不同。



▷ 那有没有一套更客观、细腻的评价体系?

当然有,登山运动至今发展了200余年,全世界的爱好者都面临同一个问题。

各国登山组织发展出了多种难度评级系统,考虑因素也相当周全:

  • 地形、线路类型、技术难度

  • 环境海拔、暴露感(会带来心理、生理压力,影响攀登),耗时,是否方便下撤(救援风险)...


f571cd67f12caf7667f253a8e36f845c.jpeg
▲从上到下分别是初学/进阶/高级/专家/精英
大部分商业线路难度在PD上下,比如半脊峰PD-


描述难度时,将需要的指标并列排队即可。国内常用法、美两国的系统。

去年阿楚、小海、华枫在阿妣的新线路定级如下:

1e391be53a3b432246526f846a61f46d.jpeg

IV/AD+对应法国难度分级系统的两项指标:<严重程度><整体难度>

前者表接近性、下撤可能、客观风险、攀登周期;后者表技术线路总体难度、长度。

IV:整体严重程度4级
技术地形多,要超长的一天才能完成;
需很好的攀爬技巧、经验和身体素质;
复杂的下撤路线、一定客观风险。
AD+:整体技术难度介于AD(较困难)和D(困难)之间
部分路段需要保护,或有暴露感;
需要多种保护措施,数百米技术路段;

对商业山峰来说,<严重程度>会随山峰线路成熟而下降。

因为组织方积累了充分经验,能规避很多风险,配套保障也提升了。


Rock 5.8/AI 3+/M4 为北美描述攀岩、攀冰、混合线路难度的指标。

Rock5.8:需要一定的攀岩技巧,对有经验的攀岩者来说不算困难(在高山上能领攀的难度通常比平时的攀岩能力低两个等级。——《登山手册》)
AI3+:高山冰,需要两只冰镐攀爬,较陡但冰况良好,容易找到保护点和休息点。
M4:角度接近垂直,需要一些干攀(dry tooling)技巧。

91cf1bdb4b225c8e42947f1dc29e2928.jpeg

可以看到,很多朋友关心的海拔,在难度等级中被一笔带过。技术难度则被详细罗列。


线路首攀时,定级依据就是攀登者的客观记录(日程耗时、风险评估、线路地形)+主观感受。

主观部分会进一步客观化——通过对比自己去过的其他山峰级别实现。


比如博格达3峰“涅槃”:TD+/AI 3或3+,75°/5.10+,90°/M5/1300m

李老师:“这个定级是根据我们三个人的经验、查阅日本人的登山报告,

和国内多名优秀登山者完成的幺妹线路等信息确定下来的。”


27f54da73111f7cec98f1a596a38a5c8.jpeg
▲感受一下TD+的难度

半脊PD-、阿妣AD+、博格达TD+——三座5000米级山峰,已能覆盖难度等级的大部分区域。

根据自己的体能、耐力、攀冰攀岩能力,就能清楚的预估线路是否对自己更难或更容易。




▷ 确实挺客观了,只是能否更简单呢?


毕竟一开始我们并不了解自己,甚至不一定喜欢登山,只想试试看而已。

我观察许多队友登山时的表现、登山后的选择,他们对山的取向和性格息息相关。


若将山峰难度分为三个维度,恰好可以对应我了解到的三种攀登追求:

A 强度: 线路长度,耗时,海拔带来持续性的体力挑战和心灵磨砺
B 技术: 徒步上不去的地方正是乐趣所在,试着用最少的装备爬出自己的方式
C 风险: 未知领域、极端状况、暴露感带来的刺激


以我去过的山峰为例:

acd6c8bb6cbc9f21095fab62280b8733.jpeg

玉珠(6178m)南坡是A类,这座山含氧量低,没到本营我就开始高反。

头痛伴随了整个攀登周期,而线路就是机械的走,冲顶路上我几乎边走边睡。


3bdde4da2955d0f37168005d1fcd71a4.jpeg

日果冷觉(5523m)是B+C,冲顶路段是冰雪岩混合的陡峭山脊,风大、暴露感强,线路让我一直很兴奋,也没怎么高反。


相信大家对怎么分类已经心中有数了。

以上两座山我更爱日果冷觉,

与个人性格有关。




2.人的个性


现在我们来试着对号入座。

A 强度--执着:你意志坚定,生活规律,长跑对你来说不是枯燥,是长久的习惯和享受
B 技术--智慧:你喜欢思考,喜欢攀岩这种,为线路绞尽脑汁、能爬出百种方法的运动
C 风险--冒险:你热衷冒险,喜欢跳伞、滑雪的刺激,又或者难以抗拒对未知荒野的好奇

性格单纯是ABC其中一种的话,你可能更喜欢其他运动。

我的队友很多登过一次后就转向长线徒步、攀岩、探险。

长期喜好攀登的人,是ABC混合的,只是心里排序不同。


比如我是B>C>>A。


生活工作中,如果事情有趣,我能不进食水、不眠不休。纯强度的提升极少给我成就感。

所有自律表现多半有B和C的诱饵吊着,使我压制、忘却A的乏味。


22797385ab0e226a689578b1794eef1c.jpeg
▲2018年在玉珠峰

玉珠是我的第一座雪山,记忆犹新。


出发前我对6000这个数字是兴奋的,但登顶的那一刻,我没感到激动,反而觉得无聊。

直到下撤后队伍在冰川上第一次学到攀冰和过裂缝,心里的火苗又燃起来了。


0ee7f94033bea1aaec218866cee1df6a.jpeg
▲当时专门找了一条相当大的裂缝

这种心态在我的同期队友里是有点奇怪的。


后来的每一次攀登里,我一次次确认自己的感受:

接近的时候有气无力、能直拔的地方都不愿z字形上升。理论上它更省力,实际上我会越走越慢。


3930274bb861c24bbcca9d10dc09fab8.jpeg

到了技术路段、暴露的峭壁上,立刻会兴奋起来,变得不知疲倦。


单纯的风险对我也激励不足,比如以前拉练会去的京郊狗牙山,它属于C>>B。

很多人会觉得风险和技术难度是捆绑关系,去过狗牙你就知道不是。


20e7d97274a45a1bfe4137ed2ae84fdc.jpeg


不足1m窄的岩石山脊两边空空如也,暴露、且易遭雷劈⚡️。

忽略这一条的话,路是很好走的,谈不上攀岩难度。


吸引我持续攀登的,是大自然在山上的鬼斧神工——特殊的线路、天然的岩壁、冰壁,海拔只是一个附带属性。

既然5000米级更好接近,覆盖的难度也广,何必舍近求远?


▼当然珠峰上也完全可以追求线路难度
商业的2条线路只是十几条中最简单的

675159091b1a7b20816ba0c4572c14df.jpeg


这就属于个人喜好了:去年在日果冷觉遇到子君姐,中国第一位分别从珠峰南北坡登顶的女性。

8000都登过了,为什么来这里?

——她说就是想感受一下阿尔卑斯式攀登。


当时自由之巅同时做了日果冷觉主、大小玛雅三座。来的人中,追求过海拔后变心的不少


5807be9aab467b38c2d1677f91eac8b7.jpeg

同为5000米级的雪宝顶风险略大,

那玛、半脊只能得到冰雪的技术体验,偏简单。


老师特别选出的大玛雅、小玛雅,

典型的阿尔卑斯风格,简洁高效,技术路段冰雪岩地形俱全。

可以一次性把技术基础打好,B类爱好者一定会喜欢。

不清楚自己喜不喜欢技术的,或者不清楚自己具体偏好哪类技术的,也可以来测试自己。


毕竟岩石、冰雪、混合专门练起来侧重点不同,是后续要细分的偏好。

人的精力有限,全能选手很少。


很有趣的事情是,

当时大家一窝蜂的报最难的。

登山的人嘛,性格里好强。


但攀爬后队员的反馈反而是小玛雅更好。它小的精致,技术都覆盖到了,接近路段也更短。

像一个跳一跳就能够到的目标,在初学技术的阶段让人有信心。


61d3c470426af032194eac8b1cf437f4.jpeg
▲小玛雅冲顶

大玛雅的消耗更大一些,如果天气不好啦、体力不支啦,可能还没尝到技术线路的甜,就要折返了。

新人如果没登顶,其实许多都蛮受打击的。


cda76a78f0e68290cbef1d1dae2ab929.jpeg
▲东面,顶部有个等腰三角小豁口,和落雪后的纹理都太酷了

大玛雅.jpg

▲南壁,也是攀爬的那一面



不过大玛雅这颜值,实在是完全长在我的审美上了...
         

2022-4-15 12:58:56   来自手机   显示全部楼层  
来了来了
常来啊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   登录 立即注册

高级模式

二兔翻滚子

17

主题

25

帖子

423

积分

管理员

Rank: 9Rank: 9Rank: 9

积分
423

手机版|自由之巅登山论坛 ( 蜀ICP备13016140号 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