公益培训:双桥坚冰贡嘎雪

[复制链接]
查看: 637   回复: 0
2022-3-23 10:13:57   显示全部楼层   阅读模式  
            

双桥坚冰贡嘎雪

——自由之巅2017年首届高校攀冰公益培训个人总结

清华山野 刘乐章

“无论遇到任何困难,你必须意志坚定,战斗到底。如果训练有素,你将得以生还,否则,大山将把你收为己有。”


6de0984df9a0a055610815de3aa95710.jpeg



(一)

宗利老师

这次来双桥沟是去看李宗利老师的。

1月12日,考完最后一门数据结构。

13日,赶上去成都的硬座。

15日,跳上去小金的大巴。

三天的舟车劳顿,小别三月,此刻,我终于又回到了蜀山的怀抱。

上楼梯的心情是复杂的。马上,就能见到宗利老师了。他会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呢?——一个登过幺妹、博格达,又刚刚从贡嘎全身而退的登山者,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?

然而老幺家的三楼空荡荡的。一排藏式的长椅围绕着中间老旧的茶炉,干果零食满满地堆在一旁,没有人取用。银色的水壶在中间独自烧啊烧,披头散发的中年男子躲在角落里,背对着我们打游戏。对面,自由之巅黑橙相间的旗子静穆地垂下来,上面印着两个大字——“MOUNTAIN FREE”。

看来就是这里了,然而宗利老师在哪里呢?

“小海,快出来招呼一下,学生们都到了!”中年男子发话了,没有转身,还是在顾他的游戏。他的声音,有一种西北摔跤手的感觉。

没有回音。

……

“请问您知道李宗利老师在哪吗?”终于,同行的姑娘忍不住问道。

男子转过头来,瞪着一脸懵逼的我们,笑道:

“我就是李宗利!”

这就是我和李宗利老师的初识。

我想到他会是一个豪爽的人,一个简单的人,一个坚韧的人,一个严格的人。然而见到了,我才发现,他是一个如此豪爽、简单、坚韧、严格的人——一个比我所能想象的最有趣的还要有趣的人。

A climber,当如是。

5f89d0bd3ab1a1fe1d043537daac1682.jpeg


(二)

强健体魄

前四天去了四条冰瀑:白岩沟、五色、雪崩口、攆鱼坝。

和自由之巅出来爬,最大的感觉是“累”,比和协会出来爬还要累。宗利老师管这个叫“强健体魄”——强健体魄的事情很简单,就是爬,没有捷径。每天被宗利老师赶着去冰场,早出发,快去、快到、快爬。当我们在下面和海哥或大为老师学技术的时候,四、五条线路便悄无声息地挂好了。不同的冰壁、不同的线路,最根本的是要让我们体会“不同类型的冰”。从一般的陡冰坡,垂直的冰壁、冰挂,到形态各异的菜花、浮在岩石上的薄冰,短短四天之内爬个遍,效率之高,实在过瘾。

来自各个学校的十八位学员,被随机分为六个小组。组内的三人自然是互相帮助,打打保护,共同进步,组与组之间呢,在熟悉了之后,则又多了一层竞争的意味——来“强健体魄”嘛,就要抢着线爬,固然线多,可空着就是浪费。何况每天晚上还要炉边总结,谁要是说今天自己只爬了三趟,那宗利老师就必然会调侃你一番了。

但是,练习并不是以量为先的——爬得多、爬得快不是此次培训的目标。这次强调的,是动作的规范。比如从第一天开始就着重纠正的高低脚的问题,在冰壁上看到了,底下的老师会马上把你喊住,告诉你动作的不足,立即纠正。若还是不得要领,老师就会蹿上底下的冰壁,并且喊住所有的同学,当场演示。这种即时示教,我觉得是最有效的一种教学方式。老师传授给了我们很多非常tricky的小技巧:脚点的选取,直冰栅的钩挂,菜花冰的爬法……一个月之后,这些技巧到现在依旧印象深刻——大概和我被喊停的次数冠绝全队有关吧。

除了“强健体魄”之外,每天的技术训练也收获颇丰。我们学习了初级攀冰的全部技术,大部分人都献出了人生中的第一个保护站,打通了人生中的第一个冰洞。当然打冰洞这个事情确实非常玄学,大部分人感觉不怎么瞄准,随便一打就通了。我在一旁鼓捣了半天,结果打了俩都没通。海哥在旁边边看边笑,津津有味,调侃我是“小处男”。当我在打第三个冰洞,第二根冰锥拧到一半的时候,他实在是看不下去了,走过来手把手帮我重新对准,调整了冰锥的位置。我“照本宣科”式地把它拧进去,一吹,当然是通了,这令我很无语——一旁的海哥已经笑得不行了。我鼓起勇气又在硬冰上拧下两个冰锥,这第四个冰洞,貌似和前面几个也没什么两样,打的时候,还是没有那种“拧到最后会有那种末端是空的感觉”,自然我又担心起来。拿起冰锥的一瞬间,心中犹豫良久:卧槽,估计又没通,还吹不吹啊,不然直接去攀冰算了。当然最终,我还是抱着必死的决心,俯下身去检验我的冰洞。冰花四溅的一刹那,我惊呆了,一种周星驰电影式的感动感徐徐升起。海哥马上过来给我拍照、摄像,我们一起“弹冠相庆”。激动之情久久不能平复,下午收工前,我又打了一个冰洞——这次当然也通了。

其实,我还不是所有人中最执着的——我们组的冷健当天打了八个洞呢。

dc2b23471b986309ab8f04f6a25d4032.jpeg



(三)

贡嘎故事

Mountain Free,登山免费,“听故事可是要交钱的。”

每天晚上的雪山故事会,是大家最期待的一个环节。

太阳落山,收工回家。酒足饭饱,浑身酸疼。围着火炉嗑瓜子,宗利老师吹牛逼——还有比这更爽的事情么?

第一次的震撼,是攀冰不打锥,幺妹峰上的解放之路。“我发现我他妈在离地一千多米的地方solo。”

第二次的震撼,是博格达飞流直下六百米。“身上的铁器全碎了,在医院躺了一个月,我还活着。”

第三次,就是今年的贡嘎。风云激变,荡气回肠。

来之前,我是看过看过宗利老师的攀登报告的。然而真人讲述,又有很大的不同。

“贡嘎大,太大了。平常看起来很近的路,往往要走三倍的时间。贡嘎山有一种气势,王者的气势——幺妹比他要陡,但幺妹没有这种气势。他像打太极一样,一走进去,你的力量就全被化进去,吸收了。”那个晚上,我第一次见到了大规模冰崩的壮阔,视频里,蛟龙入海,白雾翻腾,登山者隐去了身影,然而在兴奋地欢呼、大笑。

“我从来没有离贡嘎那么近过,700米,我们最快的时候可以一天爬1500米。食物和燃料还可以撑四天,顶峰唾手可得。我们心情很放松,祈求老天爷能给我们一次机会,祈求贡嘎山能帮帮我们。我们只再需要一天就能实现梦想,就能完成攀登。我们为此准备了三年,也淬炼了我们的身心,我们意志坚定,感觉都准备好了,只需要一点运气,我深信老天爷会帮我们,贡嘎山也会祝福我们。”

“然而,我们忘记了一点,我们只是人,我们不能用人的观点去考虑山和大自然的规律与想法。”他们经历了那个晚上,一个或许会载入中国登山史的晚上。狂风吹破了梦想,带走了一切,他们奋力挣扎,祈祷、抵抗,从贡嘎的指缝间溜走。第二天清晨,老天留给了他们三条命、一根绳子、五只鞋。夺路而逃,训练有素,得以生还。

我们看到了第二天早晨拍摄的视频,迪力老师和海哥沉默不语,宗利老师依旧在笑着。大山、灾难、人性……如果拍一张照片,你能洞见探险史上的一切。

“整条路线非常干净漂亮,技术线路总高差1700米,雪坡70度,岩石线路部分较少可以忽略。共建立三个营地。使用双绳两条,辅绳70米,岩塞一套,机械塞一套。各种个人物资不计。”

说这句话的时候,表情如冰岩般坚定。

“无论遇到任何困难,你必须意志坚定,战斗到底。如果训练有素,你将得以生还,否则,大山将把你收为己有。”

7c0f08277c4e68fdf1fc3484b707485a.jpeg

(四)

胡思乱想

第四天的晚上,我病了——又是肠胃炎,上吐下泻。

病了的时候特别容易想家。出来一周了,现在一个人躺在黑漆漆的屋里,藏家山村,相隔千里。疼起来难受,不疼的时候,胡思乱想。

家里人其实是不太支持我登山的。妈妈以为太危险,爸爸觉得玩物丧志。但慢慢地,出去一次、两次、三次,家里也不管什么了。爸爸觉得不太耽误学习就好,妈妈觉得我开心就好。

表面上说“去吧,注意安全”,作为家长,真的能放心吗?嘴上总说“我自己的事情自己负责吧。”然而你真的能负责吗?你真的对风险有十足把握吗?

老师讲:“冬冬走的时候,有人跟我说‘登山者都是自私的’,我不信,小柳(柳志雄)走的时候,我信了。一个人走了,受伤害最深的,是爱他的人。”

是啊。正直源于真实,真实源于自私。登山的人,是正直的,是真实的,也是最自私的。处理好登山与家庭、登山与生活之间的关系,也是作为一个登山者——无论职业还是业余——登山思想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吧。

当然很多登山者选择了孑然一身,过着一种更纯粹的生活,但我做不到。登山是我的热爱,我还有其他的热爱——把它当成一生挚爱?达不到的。

前两天看Mick Fowler的《如履薄冰》,里面也谈到了这个问题。

“有人问我,你在每次出发前,会给家人写遗书吗?我回答,为什么要这样做呢?我从未有过过不能安全回家这种可怕的念头,每次我出去远征,在家人看来,和周末的郊游没有什么两样。”

“后来,我和妮奇达成协议,每两年可以有六周的时间出去登山,其他的时间则要陪伴孩子成长……再后来,我把时间改为每年三周,放弃那些远征,转而去寻找一些更容易抵达的目标。对于不再年轻的我来说,后者显然更加适合我,无论是精力、工作还是家庭。”

这样的一种平衡并不容易,因而更加令人羡慕。

另外还想到了高校登山队的问题。高校登山这种模式,还值得延续下去吗?我们能不能有一些创新呢?

我感觉目前的高校登山队和商业队的组织形式差别已经不大了。都是一个大队伍,采用轮流运输的方式,完全依照攀登计划,在协作与路绳的掩护下完成登顶。当然不同的是:队伍的话语权还是登山队这边主导,协作只起到辅助的作用;在经费上,也没有商业队那样昂贵;每名队员还要经历一段魔鬼训练,淘汰筛选。

但这些操作流程上的不同并不影响最主要的问题。高校的攀登方式、理念,大概才是问题所在吧——这种方式,已经不能给人带来更多的快乐了,因为它限制了对自由的体验。多数的情况是,以往的登山队员,在经历过一次雪山体验之后,也便回到了平常的生活当中。他们可能会继续去攀岩、攀冰,然而再次参加登山队的——尤其是需要严格训练的夏季登山队——就很少了。

要是登山队以后多搞一些阿式攀登呢?

也许这种想法确实还不太现实。高校登山队内的实力还有限,校方势必也会带来更大的阻力,国内的攀登氛围也不成熟……

可我觉得,至少在思想上应该先转变过来。比如山鹰去搞120年校庆攀登珠峰,全校鼎力支持,我总觉得不是一个太好的主意——登山了又怎么样呢?还是开心、风格更重要吧。

有可能以后组织我们登山队,和自由之巅出来一起爬么?哈哈,穷学生没钱,不过那样就有意思多了。

最后用本次培训的最后一条原则作结:

“记住,身边的人快乐,你才快乐。”

我觉得,自由,就是又危险又快乐——不危险而快乐。



感谢参与培训的队员给我们分享他们的收获与快乐,自由之巅会坚持初心、继续努力,做更好的培训,带领更多的人走上安全、快乐的攀登之路。

还有很多分享没有办法一一列出,以下获得认可的总结将会得到自由之巅发出的小礼物,以兹鼓励:

           成都体育学院:郭峰

            重 庆 大 学:张飞


         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   登录 立即注册

高级模式

手机版|自由之巅登山论坛 ( 蜀ICP备13016140号 )